最近在看贾平凹先生的散文精选《自在独行》,竟迷迷糊糊一脚踏进新的天地。
前不久单位调座位,我们几个爱说话的都被调开,四分五散。
我左边右边后边都没有人,前边则是电脑和隔断。自觉无趣。
刚开始很难受,短时间后又逐渐欣喜,这下可以约束自己静下心来看书写作。
暗暗下决心,借此机会好好练习写作,每天有输出,久而久之,必定大有进益。
刚开始碰到些困难。
一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就像上课爱说话的孩子一样,控制不住自己,只觉得,嘴巴不说话还用来干什么,只有用来说话才是最好的用途。其实,控制住自己不说话,才是更强大的能力。
二是静不下心来读书。读书格外需要静心,尤其是对于我这种读书慢,理解困难,有点笨笨的人,更是需要静下心来。不只是环境安静,更重要的是心要静。否则,心乱如麻,不只看不进去,更吸收不了。静心读书,读书也能静心。
三是提起笔来不知该写些什么。这恐怕是刚开始写作的人的通病。虽然之前也写过不少稿子,后来也写过一些文章,但动笔实在太少,动脑更是不多,缺乏积累更缺乏深入思考。写作不同于读书,读书可以跟着作者的思路走,然而写作却需要自己整理思路,言之有物,有逻辑有内容,一盘散沙,自己都觉得没意思。
慢慢桌子上的书多了,一摞一摞,没有读完,但确实喜爱。
我读书跟别人不同,看心情选择读什么书,今天读散文,明天读历史,上午看社科,下午可能喜欢背背诗。看的累了,就出门走走,眺望远方,不知记下些什么,只留下一些惬意。
买了小床放在办公桌旁,午饭后躺下,捧着书本小看一会儿,困意上来,索性搂着书本睡觉。莫名觉得比逛街买了件漂亮衣服还要舒爽。
晚上哄了孩子睡觉,依偎在台灯下,宠溺看一下孩子,然后捧书慢读。最近老公买的《苏东坡传》,很合心意。每天读一点点,就好像吃了中药调理身体一样,觉得元气提升,大补。
带着孩子去看病,老中医看病细条丝理,我和孩子拿本《父与子》,笑的前仰后合,不觉时间就过去。
读书读的嗨,写作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写作是运用文字的能力,看别人行云流水,读来每一个字也都认识,自觉也能做到,然而提笔,却是常常词不达意,不能表达心中所想。
写作,不仅会用文字,还要常常思考,思考才能在一个点上延展发散深入。有人不善于思考,看问题只看表面,那不行。
有人不喜欢思考,那就干脆不要写文章了。
还有人没有思考的习惯,这倒是可以培养,有意识的告诫自己,凡事多想一二,慢慢就能养成。
只是思考的深度,恐怕程度不一,还取决于自己的基础。不过多思考总是好的。
最近看了贾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独行》,受启发,一气写出一千五百字日记,欣喜良久,默默给自己点赞。
贾平凹先生的文章,人称如酒一样醇厚,如水一样平淡。醇厚和平淡本是不同,却被用在一气。那是因为贾平凹先生一切皆可以入文。生活中没有不可写。读来好像自己的生活,品一品又很有味道。
写了一篇以后,就琢磨如何有所提高。偶尔报了个写作班。竟像走火入魔一般疯狂投入。从此走入一个新的世界。
骑车去上班的路上听,睡觉前听,吃饭时听,走路时听,利用所有的零碎时间听。
重要的内容,听了一遍再听一遍,哪怕听着睡去,老公过来帮我把手机关掉,耳机拔下。也是有收获。
就像一个孩子突然看到了动画片,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就像一个路人行驶在黑夜里,还有长长的路,忐忑不安,这时有人给你送来了一盏灯。心存感激。
我想知道的太多。
网络上一个月几万的大神是如何产生的?
新媒体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章?
我该如何努力?茫茫文海,我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
怎样建立文稿框架?怎样举例、怎样开头、又怎样结尾?
我想知道的太多了,以至于我做梦都在写稿。
突然暗自感叹,生活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可是却没有交给我如何写稿啊。
还没有听完,我已经开始动手了。好像突破了心理防线,不再自我设限。
我有一个小宇宙,也许它真的要爆发了。
借用贾平凹先生的一句话: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