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飘雪的季节,我就加倍地思念已去逝多年的父母亲,存在记忆深处的往事便历历在目。
自古以来,国人以稳重.坚毅的大山来比喻父亲的爱;以涓涓细流之河水来形容母亲之爱。在我的家庭里毫无疑问地把父严母慈,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诠释得淋漓尽致。
父母亲共养育三男三女我们兄弟姐妹六人。从我有记忆开始就领教了父亲的严厉。那时我们姐妹三个还有两个弟弟在父亲的威严下都是乖孩子,每天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后从不在外面逗留玩耍,回到家里也是各尽所能,家务活都争着抢着干,很少听到父亲的训斥,而哥哥却不同了,聪明与调皮好像与生俱来,经常接到老师的表扬或告状,甚至有的玩伴也找上门来诉苦,每当这时父亲轻则严厉说教,重则就要动家规以至于罚跪。关键时刻母亲便柔声细语地安慰来者,打发走受委屈的孩子之后,便又开始给哥哥讲道理,有时连罚跪都不服气的哥哥,经过母亲耐心的开导便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我们的父亲是一个有传统技术在身的人,在一个县的区域内名气很大,主要是一身正气,技术过人。他爱他的妻儿,他对家庭对儿女可谓是尽职尽责。那个年代人们饱受饥饿的折磨,多少家庭吃上顿没有下顿,再加上时不时地有流行疾病的发生,人们生存质量极差,衣不遮体面黄肌瘦的人随处可见。
可我们家里却没有因缺衣少食孩子们受到什么委屈。记得父亲那时好神奇啊!每当家里要断粮的时候,一些米面都会从天而降(这里声明一下哈,可不是非法所得)母亲就会用她那双巧妇之手,变着花样地掺和着各种野菜,即使是粗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是美味佳肴!
上个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正是国家物资匮乏的时期,尤其是水果,我们黑龙江东北部一年四季能够见到南方的水果真是少之又少,现在看起来极为普通的水果,那时乡村里的人们都闻所未闻,更不能说品尝了。
父亲每个月必去县城开会或学习一次,那几天我们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候父亲的归来。你可能猜想不到,我的父亲平日里是最节俭的人,不抽烟很少喝酒,就连去县城都从不跟同行的人去饭店吃饭,而自己吃最简单的饭菜,只为了省些钱给我们买好吃的。最难忘的是秋冬季节也就是关内(那时候称长城以南为关里,以北为关外)水果能摆在关外商店的橱窗里的时候,正是我们最解馋的时候。父亲会借着进县城的机会买回些苹果呀,橙子呀,甘蔗之类的稀有水果。记得最深刻的一次,父亲从县城回来,买了几根甘蔗和好多大橙子(无法和现在的比籽多还有点酸)把我们高兴的,哎呀!都无法形容啦!每当这时父母便让我们一次吃个够,剩余的留起来给小孩子吃或谁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享受到。我当然是最受益的一个啦,父母偏疼我,我吃到的会比两个弟弟的还要多呢!
多少年后我和爱人提起这些趣事儿时,他却很伤感,他说从小到大只听说过苹果这个词,真正见到苹果还是在部队欢迎新兵的联欢会上,首长发给每人两个苹果。每当这时他会深情地说,你真幸福啊!生长在这么好的家庭里。
有这样的父爱就更衬托出了母亲的柔情。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姐弟六人再加上我的父亲,从冬到夏,从头到脚都是合体可心的衣服鞋子。女孩子们还能得到特别的待遇:手工织成的各式毛钱帽,绣着花样的鞋子……。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冬天,一天我穿的一双黑色条绒棉鞋在间操时引起了所有女老师的好奇,在大雪地里把我的鞋脱了下来,这个老师摸摸毛绒绒的鞋口,那个老师捏捏鞋带上的两个绒球球,称赞母亲的声音让我好个高兴!
母亲用她那纤细的双手,连起了我们童年的每个冬夏春秋;用她那瘦弱的身躯在艰苦的年代里把我们姐弟六人抚养得聪慧健康。
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在父母亲的疼爱中,我们兄恭弟谦,逐渐长大。成年后各个在工岗位上遵纪守法,脚踏实地,努力向上,即使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也足够让父母感到骄傲与自豪!
长大成人后,我走进了教师的行列。手执三尺教鞭三十余载,可谓是: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来自校方.家长.学生的赞誉不胜枚举,也得到了应有的荣誉。
曾经指导学生写过题为《我的家》的作文,孩子们这样称“我的家是一个避风的港湾”“我的家是一个安乐窝”“我的家是我幸福成长的乐园”……
此时,我陷入了沉思:我的家是什么?但愿人有来生,我和父母亲姐姐哥弟再重逢,我们还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