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启人心智,撼动心灵,丰富人生;读书能积淀学养,激动思考,指点迷津。阅读着,我们更富有内涵;思考着,我们更有灵气;实践着,我们渐渐成熟;成长着,我们拥有了更高的目标。捧起书本,就是捧着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开书页,就是翻动一个精神的海洋。
近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一书,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在这本书中,王老师把关于语用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分为上下两篇呈现给我们每一位读者。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语用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关注语言表达,让学生一课一得
在本书上篇的第一篇,王老师就提出:指向“语用”,让每一课都有一得。他以《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例,针对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策略。而这些教学现状也大多存在我们的教学中,比如:模式化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形式化的“课后你也来写一写”。其实除了,王老师列举的这些现状之外,我们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容量过满,;大多老师过于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缺少对文本表达方法,语言运用的关注。
那针对以上问题,如何落实好一课一得呢?我觉得:
1、素读文本,准确解读教材。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每篇课例王老师都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解读,能找到破译每篇文章表达的密码。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往往先选择翻阅各种资料,而忽略了去读文本,去发现文本表达的特点。然而,要准确解读教材,素读文本是必要的,就是对文本纯净的读,反复的读。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每篇文章独特的表达特点,用专业的眼光去精准的解读教材。
2、聚焦表达,发掘语言训练点当堂习得。为了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有所收获,真真正正地提升语文素养,我们老师必须发掘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最有利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语言的实践,老师可以采用仿写、补白、续写、批注等言语训练的方式,让学生习得方法,当堂落实。
是的,语文课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更要关注语言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我相信,当我们去关注语言表达,去落实语用训练,让当堂落实成为一种常态,让学生每一课都有一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二、灵活多样的识字教学,凸显年段特点
而这本书的下篇——我的语用教学实践中,编写的许多年段的教学课例,对我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王老师的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识字教学设计巧妙,独具匠心。他会让学生随文猜读识字,在教学《小蜗牛》一课时,从猜谜入手,通过手掌变形画出“蜗牛”,同时板书“蜗牛”,让孩子们猜读“蜗牛”的“蜗”字,从“趣”字入手,深深的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会让孩子们图文结合识字,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对量词“只”的解析颇具创新性。老师先快速板画一只横向侧立的乌鸦,再指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一只正面对着的乌鸦。结果孩子画的形状刚好与“只”相似,老师通过对比让孩子们知道了“只”就像两只脚的正面的形状,最后引导孩子们,除了说“一只乌鸦”外,还可以说“一只”什么呢?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他也会让孩子们归类识字,在教学《下雨了》一课时,王老师由句子中的“直”牵出“直”字加偏旁的一串汉字“值、植、真”进行归类识字;除此之外,他还交给孩子们字理识字,字族识字,联系生活识字等识字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大多还是采用集中识字,识字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王老师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具有创新性,做到了高质量,高效率。
“语用教学,扎实展现魅力;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这是王林波老师行走在语文教学路上一直追寻的梦想,今后我将会阅读更多的有关语用的书籍,并不断的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用行动追寻自己的语文教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