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开启日更之旅31——读论语的几种境界
读论语的几种境界,读论语不同的人,体悟、反应各不同,老子道德经写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到道,大笑之。
上等之人,听闻大道,勤勉践行。中等之人,听闻大道,若有若无。下等之人,听闻大道,会讥笑它,会大笑。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本经典体悟反应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对书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正如张潮《幽梦影》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少年因为阅历不足,受到很大局限,中读书因为有实践经历,好像庭中等望月一样,能看个究竟但也受视野的限制。老年读书,人生经历丰富的经验,就像高台上望月一览无余。
不同的人读《论语》有不同的心得体会,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读论语也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程子讲读论语有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等于没读 犹如东风射马耳,什么也没留下。
第二中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二句而喜者,得了论语中一两句名言警句,深获吾心,沾沾自喜。
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读了以后就喜欢这本书。
第四种境界读了后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到了手舞足蹈的境界。
一般到了第二层境界也挺好,在讲话写文章过程当中,可以引用文言警句。到了第四境界就是痴迷的境界,不吃馍不成活,对论语这本经典,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段算一段,读一篇算一篇,不断探索学习,日积月累最后渐入佳境,融会贯通。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最后就能达到一种化境,止于至善。
回想自己读书过程,感慨颇多,最早读书只为好奇,上学时老师不让看小说,结果同学之间传阅的都是小说,老师推荐读意林读者,偶尔买来看确如鸡汤好喝,感觉充满希望,直到中学遇到语文老师主张读古书,一直坚持到大学,初见效果,发现人生需要走一些弯路才体悟感受的可贵。
经常有人说要多读书,多读书就真的好吗?我看未必,当天文地理,博古通今侃侃而谈,是否觉察自己变得傲娇,增长多少浮华,而品德确增添多少书生的矫情。就如军人某些时候的粗暴气,商人的铜臭气,而读了两本书就觉得自已一副学问满腹的样子,在别人的恭维声中困住自己的思想,束缚自己的观念,自己浑然不知。满思想里都在说:“我比你知道的多”“我会诗词歌赋”“我是对的”……诸如此类的以“我”“自私”为中心。读那么多读书确无法和谐与人相处。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读的好。
时至今日,多读书未必真的就对,应该是读好书,读经典,毕竟现在似是而非的观点很多,朝令夕改,无法辨别对错,古人读书有次第,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至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验证,先人验证下留于后代应该不会有错。
前几日一直思考,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朱子治家格言里有读书志在圣贤的说法,先不说与现代社会的契合,反省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又给这个世界这个地球带来什么呢,难到来世间一回只为仅仅制造了垃圾污染环境吗?不说为地球,为社会,为国家又有什么贡献呢?为生育养育我的家庭家族做了什么?反省自问!大学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不修何以齐家?而修身必从修心开始,一人独处暗室,妄想纷飞,不能慎独,慎思慎言慎行。自私自利怎么他爱人?全是私欲何以成就高贵品质?而今唯有修养自己品德,父慈子孝、君仁臣忠、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不断提高自己品行,好好工作服务社会,经营小家以保国家稳定和谐。作为社会一份子,演绎出为人子女,为人臣为……种种责任,回归本位,做好本分之事。那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
梁晓声说: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现在感悟读书和作用与我所要追求的境界
1、读书是明理的过程。可以找到人生的方向,只需按圣贤书中落实即可。读书,可以去除自私,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放开心胸的一个过程。会性格开朗不爱生气,找到人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方向。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而活着?怎么样去活?做怎么样的选择?明理至少在思想上知对错,有了理论再去力行就自然有了人生的秩序和准则,也许,书中说的暂时做不到,但只要坚持有一天一定可以做到,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要你拥有志存高远。
2、读书去是去除诸多欲望的,生活在尘世,遇到高高挂在树上的果子,想尽办法实在够不着树上的果子选择离去,如果一直抑郁沮丧绝望也无济于事。只有读书把握方向,不做欲望的努力,给自己一份豁达淡然的心态。绝望过后,通过读书,化解人生的不如意之八九,可以笑对人生,并能谈笑风声。就像网上很流行的那句话意思是即使你看到了生活的“真相”而你却依然热爱着你的生活。原话我没记住,大智就这样的意思吧!如孔子一般,用“仁”的思想,贯穿自己的一生。
4、读书贵在力行,学一句做一句必定欢喜自信。读书的至高境界就在于,无论世事怎么样变化,无论人生遇到怎么样的问题,通过读书都可以应对自如,从容淡定,轻松化解,荣(宠)辱不惊,应对自如,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参考:
朱熹《四书集注》
陆卫明《论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