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区响水中学 牛立轶
强忍着泪水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我不时地停顿一下,扶一扶并没有滑下来的眼镜。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低着头,注视着课本,眼睛随着我的读书声慢慢地左右滑动。读到“她走了,就再也没回来”时,我终于还是没能忍住,哽咽着,转过身去,伸手去擦泪水……这是被压抑了太久的情感,泪腺早已饱和,我始终小心翼翼地掌握它的平衡,不使它流露。而此时,坚强的堤坝豁然溃塌,溢满的泪水夺眶而出。
窗外,秋雨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星期,雨滴轻叩玻璃,雨水聚成小股水流便迅速向下滑去,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十年前,差不多也就是此时,得知母亲罹患癌症,我满噙着泪水返回学校,继续读书。秋天本身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失去的季节,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然而生活的信念来源有很多,但是自己必须有勇气地、坚强地面对生活。就像那各色的菊花一般,人生也要活出各种色彩,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世界,打开封闭的内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勇敢地绽放自己,就像那五颜六色的菊花一般。史铁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作家,我想念我的母亲就象他在秋天的深深怀念一样。
心门既已打开,我索性找来史铁生《我与地坛》这本散文集,很快读完。“母亲”是我这些年来不敢去面对的一个话题,但是现在,我沉浸其中,努力去回忆那些年母亲尚在时的美好。日记本上写下“已告别风霜的深秋,冬天的童话里陪着你走”。或许青涩,但却不无知,那是真实的感觉,不掺有任何杂质,再也抑制不住的时候,不够勇敢的我选择了文字的表达,再配上旋律,就成了一首优美的情歌。虽然以后发展并不好,但并不能否认我现在的感觉。而那个深秋,却是我永远也无法忘怀的,因为是第一次感受到凄凉的深秋,那时的天空并不灰暗,反而明亮,浓雾封锁了校园,路是模糊,不知通往何方,而我只两手插在口袋里,鼻子也不通,信步游走。脸是冰冷,脚是冰冷,但我依然走着,因为我相信这个深秋是明亮而温暖的。远处的风景虽已不见,路边的小草仍然含着露珠,水面也微风荡漾,一路风景变换,却各有各的情趣。手脚的冰冷也变成了额头的汗,心头的忧愁难以言说。
在《我与地坛》中陈述的文字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苦大悲,他让你在一片平静的文字中获取震撼。里面的文字每一段都那么的结实,我翻来覆去地读,一遍一遍来体会他如何将自己的苦难慢慢消化,直到看到生命的曙光。他一点点地思考,思考关于“死”的问题,终于知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他一点点地顿悟,顿悟关于“活”的方向,他说“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经过他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扶轮问路,他终于用笔和纸撞开了一条路,他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生与死,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被他一天天一年年像抽丝剥茧、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慢慢地看透,这样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被他扎扎实实地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字中并没有写疼痛,但是你读着读着就读到了疼痛。
史铁生,他本身就是一块铁,一块顽强而坚硬的,并用他如铁的文字向我展示生命的魅力。读完他的其他文字,要再返回来读一下《秋天的怀念》,这既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归宿,很多问题在重新阅读的时候会得到新的答案。
他在文字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一虫一鸟,都有最朴素真实的记录。十五年来,他看着从园中穿过的人在岁月的催促下长大、变老、离开,深刻体会着每一种人生的价值。他用时间、用乐器、用声响、用景物、用心绪、用艺术形式、用梦来形容一年四季,这种种的形容都万般地贴切。他把文字一遍遍地过滤和筛选,直到攥干所有的水分,结结实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看到他心底最真实的本原。
如果你觉得你的人生充满苦难,不妨看看史铁生,看看他的文字,他的《我与地坛》,他的《我二十一岁那年》,看看一个人正值青春狂妄的年纪因为疾病变成残疾如何从云端跌入谷底;如果你觉得人生找不到意义,没有深度,不妨看看史铁生,看看他的文字,他的《我的梦想》,他的《好运设计》,一帆风顺的人生其实真的没有意义,所谓的成功也不是成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结果都是归于死亡、归于沉寂,然而过程可以精彩可以令人喝彩。
十五年后,他拿起纸笔,回忆起地坛,回忆起母亲,回忆起老树荒草和颓墙,回忆起四季风雨和天地,回忆起在这里见过的人,听过的事。十年后,我也拿起笔,开始感恩于自己的命运。“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拭去泪水,回忆过去,不再悲伤,正视自己,一路前行,不再彷徨。史铁生大半生都是“扶轮问路”,其实我们谁又不是扶轮问路呢?只不过此轮非彼轮,但此轮或许又是彼轮。问路,一路走,一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