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一切之下的真诚与坦白,是对“你我他”最好的报偿!

1948年,毛姆应一部杂志邀请,列出了他心中“最好的十部小说”。

值得关注的,是他专门为这十部巨著,分别写了阅读体验和文学评论。

身为文坛巨将,他将会以怎样的视角,去阅读一本书,去解读一本名著,以及背后的那个人?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堪称与一贯“毒舌”著称的毛姆,以不甚相合的姿态应运而生。

跟随毛姆天才式的幽默感,听他讲着读书的乐趣,名家的八卦,对名作的吐槽,还有他自己夹在对人和事的厌恶与热爱之间的,那一丝情怀与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敢于跳出惯有的阅读视角,去认识一本书,和一个作者:

不在于他讲了什么,而在于他是以怎样的方式,在讲述一个话题。

如书中后记所说:一切之下的真诚与坦白,方能宾主尽欢。

01   

毒舌的背后,其实是爱得深沉

毛姆说:“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

书如其人。一本书,它能够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反映书者的学识水平、文化素养、趣味追求,以至思想倾向、道德风貌。

毛姆正是运用了这个底层逻辑,未评其书,先识其人。

十本巨著,他先把其作者本人都扒拉个遍。

说司汤达是矮胖的滑稽小丑,福楼拜是性无能,契诃夫不会编故事,狄更斯好色又耽于享乐,陀思妥耶夫斯基品行有亏,托尔斯泰冷血无情......

这些伟大作家的奇闻趣事和风流韵事,试想,在那个当下,如果有互联网,他们一定会被上热搜的。

他说,司汤达想做情圣,上天却没怎么眷顾他。

他以幸福为话题,狠狠地嘲讽了司汤达四处留情却结局惨淡。

在毛姆笔下,司汤达的长相不尽人意。

个子有点矮,肚子有点大,腿有点短,实属一个又丑又胖的年轻人。

自己虽然普通,却还总是

司汤达爱上过长官的夫人,这位长官,是在军队里曾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表亲。

为此被毛姆尖锐地讥讽,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在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当于连面对身份高贵的情人时,那种不表白就死的想法,简直与司汤达如出一辙。

司汤达迷恋过一位伯爵夫人,彼时她正和丈夫分居,于是便热情回应了司汤达的爱。

有一次,她丈夫突然回来,打断了他们的幽会,伯爵夫人便立即让他躲进地下室。

整整三天,只能靠满心痴情的夫人为他准备好食物,放下梯子来看他。

最终,司汤达本人的结局和于连一样悲哀。

小说主角被判处死刑,而作家自己也孤寂而死。

毛姆给了司汤达如下总结:

他的创造力不算很强,然而谁也难以预料,上天居然赐予了这个低俗的笨蛋,另一种美妙的天赋,那就是精确的观察力,以及对人心之复杂、虚妄与荒诞的敏锐洞察。

所以成就了《红与黑》这部极其伟大的小说。

不难看出,在毛姆笔下,揭秘文学天才的生平事迹,并不是一种亵渎,而是在展示他们的不拘一格。

字里行间,看似在“毒舌式”地表达作者道德的不完美。其实是他对天赋异禀又卓尔不群的人物的一种偏爱

他那洞穿人性本质的一针见血,也不是刻薄,而是偏爱之下的,对自己、对作者、和对读者的真诚与坦白。

02   

偏爱的背后,其实是价值驱动

毛姆认为:“唯有人人都能欣赏的艺术,才是伟大且有意义的。”

而一部真正好的小说,应当涉及广泛的人群,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被这部作品打动。

但他又毫不客气地指出:

想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在选择主题时,就不能仅仅考虑当下时髦,否则很快便会失去阅读价值。

何为价值?

部好的小说,是要通过讲故事去传递作者道德观,对历史的解,以及审美趣味。

当然,还不止这些。

毛姆带上他的毒舌,对这些巨著掏心掏肺的翻了个遍。

一提起《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许别人会写他如何受癫痫折磨,如何在监狱里受苦受罪。

但毛姆却写他的赌徒生涯。写他“虚荣善妒”,写他“急躁好斗”,写他“自私自利”。

正当他将陀氏塑造成一个不可原谅的人渣时,他又话锋一转:

陀思妥耶夫斯基惊人的创造力,使他跻身世界上最卓越的小说家之列。这种创造力的来源并非他身上的善,而是他身上的恶。

即便他行文冗长啰唆,某些观念错漏百出,但《卡拉马佐夫兄弟》依然是一部令人叹服的杰作,它的主题具有深远意义。

正如黑塞所言,在陀氏的作品中,可以获取到两种力量:

一种力量是绝望。

是对恶的忍受,是怀疑、认可、顺从人性里残酷野蛮的那一部分。

另一种力量则是良知。

那是来自天国的声音,它向我们显示了不同于死亡的因素。

一个疯狂的赌徒与天才的作家,两种天差地别的灵魂掺杂在一起,孕育出了陀氏令人震撼的艺术风格。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更是毛姆的心头之爱。

那是一部实至名归的史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他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够比《战争与和平》更加配得上这样的称号。

比起对待《红与黑》和司汤达的刻薄,毛姆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称赞态度堪称奇迹。

他表示,巴尔扎克的小说,没有《战争与和平》波澜壮阔的史诗气质,没有《卡拉马佐夫兄弟》摄人心魄的忧伤,更没有《傲慢与偏见》那独特的魅力。

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单独的某一部作品,而是蕴含于其作品庞大的总量之中。

陀氏的作品,因其强烈的思想性而厚重;托尔斯泰的作品,因其广博深邃而赋予深度;巴尔扎克的作品,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而影响至远......

而这些,是毛姆在价值驱使之下的,独特的视角与犀利的笔触;是真诚和坦白地看见与传播。

他做了一件无比正确的事情。

03   

价值的背后,其实是正确行动

在本书,毛姆还探讨了阅读的终极意义。

他说,阅读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爱好。阅读就像旅行,在现实中体验别人的生活。

当然,他也诚挚地劝告,读书必须是一件让你快乐的事情。如果不是,那就得换一本能让你快乐的书来读。

他习惯根据心情,同时阅读四到五本书,逐步建立起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

他也提倡跳跃式阅读,这是聪明读者的实用技巧,也更能在阅读中获得最大乐趣。

就拿本书来说,他虽然是依照年代顺序编排的,但他仍然鼓励跳读。

毛姆的成长过程,就是阅读的最大受益者。

他自小母亲去世后,就很少感受到爱,更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

学校的集体生活,让内向、口吃的他,更是感受到了“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痛苦。

年幼的毛姆,开始为自己寻找出路。阅读,便构成了他成长过程的“避难所”。

所以才有了毛姆成年后的感悟:

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他说,人类因不能接受生活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真相,因此会竭力构建价值观,来为生命赋予意义。

比如,通过阅读发现“真、美、善”。

人类的生存犹如一片广袤的沙漠,而真美善这三种价值观,就如同沙漠中的绿洲

而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人们,不知旅途终点何在,于是便说服自己,以这些绿洲为目标,希望以此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众所周知的柏拉图,曾经劝说哲人们,放弃恬静的沉思生活,要投身到繁杂动荡的世俗事务之中,将责任置于享乐欲望之上的主张。

有的人,明知结果并不会带来幸福,但还是选择了行动,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

那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行动?

毛姆认同雷昂修士给出的答案:

生命之美无外乎克尽本分,顺应天性而已。

这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什么位置,都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其它一切,顺其自然。

毛姆幼年被生活所逼,选择阅读,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了一个庇护之地。也因此,成就了令世人瞩目的毛姆。

顺应天性的生命之美。他自小就为自己的生命,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也因他的专业底气,通过本书,解读推荐的这些巨著,是他公认于世界众多书目之中,能为他人带来正确行动的作品。

在他心中,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美,而在于,它必须教导人们谦逊、宽容、智慧和慷慨。

他正是这一切真诚和坦白之下的,正确行动的受益者。

04

写到最后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本书,体积很小,也不算厚。

直到我读完后记,合上此书,那种挥之不去的毛氏趣味,已侵蚀我的大脑、扩散至心田。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对旷世之作的经典评论。

与其说这是评论,不如说是毒舌与热爱双重情感下的爱之深责之切。

与其说是这是爱之深责之切,不如说是热切渴望以之为伍的真诚和坦白。

他凭借自己的专业底气,做了一件克尽本分之事。

如后记所说:“不求刻意而为的传达与接受,唯愿在这段纸面对谈之中宾主尽欢。”

一切正确行动之下的真诚与坦白,是毛姆对自己,对作者,和对读者的最好报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