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和一位日企公司的客户的吃饭。对方也是一位公司的高级主管。
酒过三巡之后,大家说话都有有些放开了。
大家开始聊到公司中的种种不如意,特别是和日本企业日籍和中国员工之间的交流、摩擦、冲突等等。很多矛盾的起因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冲突的结局,不是和很多人想象一样,结局并不是都是皆大欢喜,而是因为公司的一些因为灰色地带而造成一部分优秀的人员流失。
但是前面讲的这位主管,并不完全同意这个结论。确实公司有灰色地带,基本上没个组织都会有灰色地带。但是有些坎并不是迈不过去,但是在当时的时间、当时问题,以及当时个人的学识、认知没有太多的方法可以被他选择,即使再来一次让他选择,估计还会是同样的选择吧。
“办法还是太少!”
而足够幸运的是,在“得到App”的万维刚老师的日课订阅中,有以下内容阐述了同样的道理:
如果我见多识广,我知道在这个情况下可以考虑五个方法,其中方法A的成功可能性大约是55%,方法B的可能性大约是15%,……所以我果断选择方法A。而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方法A和方法B,又缺乏经验,不知道它们有用的可能性是多少,那就只能随意选一个用,就容易失败。更可怕的是只知道一个方法,遇到什么问题都用这个方法,那更不行。
大量知识储备就是我知道很多很多方法。洞察力就是我知道每种方法在这个情况下好使的概率是多少……你说我这个理论好不好,哈哈。
如果能够有多重方法可以选择,那肯定更容易去解决问题。这个道理明白,但是有一点我个人一直忽略的要素,每个方法在当时情况下又会有自己成功的概率。而概率的高低是我们做决策的重要依据。
不要老是想着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至少到现在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什么力气都不要付出就可以解决问题。也不要老把时间花费在工具的使用上。即使再好的工具也不一定能给派上用场,工具有也有它适用的场景,用上面万维刚老师的话来看,我们自己还需要考察每种方法、工具在当时特定场景能解决问题的概率是多少,这个概率应该成为我们决策的重要考量变量之一。
知道了之后,指导生活实际的意义在于:
- 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多的储备知识和见解
- 灵活地从我们的工具箱(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见解)中,根据特定的场景,选择合适、正确的的方法和工具来解决问题。而考量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确认能够解决问题的概率。
可能很多人回问,如何来确认这个“概率”。我觉得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工具的经验积累。积累的经验多了,看的事情多了,甚至之前在某个时间和场景用过该方法和工具,那可以从之前的经验中获取相关的结果,作为参考系来进行比较。
对我的意义
其实最大意义是之前的自己理解是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和工具。而今天的这个观点又一次的被提起,并且又一次的印证了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对一件事物的理解,,能够得到别人的相同的理解,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很喜欢去尝试不同的尝试方法工具。而且尝试工具的初衷不是想用这个工具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在脑中臆测的工具带来的代入感 —— 用这个工具的人一定很酷、很成功。之后因为这种代入感不断的去尝试方法和工具。
其实,尝试工具并不是件坏事,可以从尝试中更加完善自己的工具箱。但是问题在于一直在在尝试同质化的工具上花费了太多时间。举个例子来说,笔记工具,为了找到让自己能够觉得完美的笔记工具。这个已经花费了太多精力和时间。而精力和时间都在重复比较“字体漂亮”、相同的撰写功能的比较、今天用这个App,明天又换成纸笔了。如此在低层次间不断的重复着,却没有实际(作品的)产出。
这不是一种浪费还是什么?!
注意,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
注意力!注意力!注意力!(重要的事情要说3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