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归桥游记

        丽水市9个县市区,至今年5月前,我到过8个,就庆元县还没去过。5月下旬,恰有机会去庆元,甚为高兴。去前特意网上查了查,得知庆元是“中国廊桥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铅笔之乡”,心向往之。到庆元的第二天早起晨跑,来到濛洲桥,甚为壮观,可惜是2008年重建而成,缺少“古”味。问老乡,告知继续沿江而下,就有一座咏归桥,古色古香,值得一看。第二天一早,遵嘱沿松源溪北行。果然见到红色桥身、灰色屋顶的廊桥,掩映于浓密的树荫之中,横跨于松源溪支流之上,与松源溪并行而立。我兴奋地从东头拾级而上,一头扎进她的怀抱,徜徉逗留一个小时光景,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现在,脑海中还不时跳出咏归桥的倩影,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咏归桥之美,美在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座桥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元至治年间重建时改今名,此后便在岁月的洪流中饱经沧桑,屡毁屡建。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知县杨芝瑞倡议重建,带头捐银50两(其一年俸禄45两),因此该桥又叫杨公桥、年俸桥。最近的两次修葺,可以廊桥最高处两根栋梁上的题字为证,一根栋梁上写着“昔中华民国拾叁年岁逢甲子冬月鼎新重建”,另一根上写“公元一九八三年(癸亥)十月全复重修”。桥名“咏归”二字,取自《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典故。来到桥的正中抬头一望,红底黑框鎏金横匾高悬头顶,上书“水清鱼乐”四个大字,题写者是清代官员、学者王文韶。咏归廊桥共有9大横梁,每根横梁长约7米,高约1米,上面题写着9首诗8幅画。按从东往西走一个来回的顺序,这9首诗分别是: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叡的《牡丹》、清代郑燮的《题竹画诗》、唐李白的《客中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卢照邻的《曲池荷》、李白的《清平调其一》、戴叙伦的《苏溪亭》和王维的《山居秋暝》,8幅画则全是花鸟画。这些诗画作品的意境,与咏归桥完全融合一体。更妙的是,桥西凉亭墙上还挂有同题(题目均为“音韵庆元”)的两首诗,一首是“山头农”写的,内容是:浓对淡,稠对稀,黄水对兰溪,双门对龙凤,步蟾对濛淤。山远近,路高低,桥畔柳依依。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上下影摇流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侍郎一呼,松源僻乡初置县;东溪三井,千年雉鸟化龙栖。读此诗的最大收获是知道了庆元设县的经过和县名的来历。另一首作者是吴式求,内容是:红对绿,紫对黄,黄河对长江,鳅油对雪亮,墨荫对曜光。登百丈,上天堂,吹箫引凤凰。菇乡真仙境,庆邑好风光。潭深水暖鱼虾乐,鸟语花香蜂蝶忙。驴友疑讶,何来古语满街巷?童音悦耳,喜听方言进课堂。由此可知,庆元一地不仅有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至今传承的唐宋古音。难能可贵的是,该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极强,早在10年前就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开“方言进课堂”活动,为全体师生免费提供乡土教材《多姿多彩庆元话》,确保人手一册。看到此处,我的心被深深震撼,并在后来考察实验二小时,情不自禁向校长讨得这书。

        咏归桥之美,美在形状结构。咏归桥是一座编梁木拱廊桥,结构极其精巧,采用编梁木拱形式,木拱架以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组合卯接而成,不用一枚铁钉,借自然岩体为基础桥台,净跨21.50米,拱高8米,形成稳固而精巧的“喜鹊巢”状弓型木拱。廊屋造型优美:拱架平面上建造廊屋,全长38.75米,有廊屋8间,面阔5.5米。桥身外壁鳞叠三层风雨板,可有效抵御风雨侵蚀。梁架用九檩四柱,柱子直接顶在桥面卵石上,五架梁上墨绘花鸟、山水字画等图案。附属建筑独特:桥东端建重檐歇山顶“补天阁”,设曲梯可登二层阁楼眺望风景,上下层分别饰天花。因时间仓促没有上去。据说以前“补天阁”内有衣带飘风的“女娲补天”的塑像,将女娲手持五色石、脚踏祥云,奋力填补苍穹漏洞的英勇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桥西端为凉亭,三面辟门,集亭、台、楼、阁于一体,使整座桥造型典雅庄重,气势轩宏。桥面设计实用:桥面铺设卵石,平坦坚固,拱坡设计既方便行人行走,又有利于排水。廊柱与栏壁之间架设长凳,供游人休憩观景。

        咏归侨之美,美在她的红色印记。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革命者传递情报、秘密集会的重要场所。1935年,施平等老革命正是看中了咏归桥隐蔽的地理位置与厚重的历史底蕴,多次在此召开秘密会议。他们围坐在廊桥的长凳上,压低声音,眼神中却满是坚毅与热忱,激烈地讨论着革命形势,筹划着成立浙西南地下党支部的具体事宜。这座看似普通的廊桥,成为了革命火种的孕育地,见证了浙西南地区党组织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无数革命先辈在此留下了足迹,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在这座桥上奔走、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如今,这座桥已经是丽水市百个“红色地标”之一,桥边设立的红色文化宣传栏,生动地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后人铭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感受到那股炽热的革命精神,从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咏归桥之美,美在其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它面对着庆元县的母亲河松源溪,宛如一道长虹卧波。桥身与潺潺流水相互映衬,水面上倒映着桥的身影,微风拂过,水波荡漾,桥影摇曳,如梦如幻。站在桥的东头远眺,青山逶迤,绿意绵延;而西头的球山,则如一颗碧玉明珠,静静伫立。球山不高,却自有一番灵秀之气,山上植被丰茂,四季葱茏,野花点缀其间,为山体增添了缤纷色彩。球山入口处,峭壁直立,“濛洲胜境”四个朱红大字,气势不凡。拾级而上,山顶处“一眼收”亭赫然入目,飞檐翘角与咏归桥的屋檐遥相呼应。亭子呈八边形,高两层。正门亭柱上镌刻的对联是:“朝攀球山岗仰望石龙净烟,夕望如意楼俯瞰咏归粼影”,后门刻的是“万道彩虹映雨后,千重碧峰夕阳中”。有趣的是,还有两根亭柱各刻有一句上联,我绕着亭子找了三次都没找到下联。一句上联这样写道:“置一阁顿使球山身价百倍”,另一句上联写的是“晓望巾子峰千山松柏争竞秀”,难道是庆元人民留给广大游客的一道思考题?步入亭内,抬头可见“穷目”横匾高悬,取意“欲穷千里目”。沿着狭小的楼梯旋转而上,推窗远眺,庆元县城的风貌尽收眼底,白墙黛瓦与自然山水交融,一幅江南小城的绝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此厅名不虚也!

        咏归桥之美,美在古为今用,青春焕发。当地政府对廊桥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和保护,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完善了周边的配套设施,开辟了濛洲公园,新建了中国廊桥博物馆和中国香菇博物馆,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景点。如今,这里成为了庆元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每到节假日,廊桥上人头攒动,游客们或漫步欣赏美景,或驻足拍照留念,或坐在长凳上听当地人讲述廊桥的故事。同时,这里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书画展览等,让古老的廊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咏归桥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挥着它的价值,传承着历史文化,也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离开咏归桥时,心中满是不舍。这座廊桥的美,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庆元人民心中的精神家园,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纽带。愿咏归桥的这份美,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感受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2025年6月1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3,284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1,919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1,355评论 0 1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517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5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