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到来,身边所有事物和节奏都发展得很快,有太多的不确定,让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民生大众问题就有孩子升学难,工资低物价高,工作瓶颈期,车贷、房贷、信用卡月月等着还。
不说诗和远方,只是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都快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面对这种生存艰难的情况,谁不觉得焦虑、惶恐呢?在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曾有过这么一组调查数据:全中国大约有5000万以上的焦虑患者,这个数据惊人吧;再来看看最近几年,又有多少人是因为过度焦虑才导致不幸事件的发生呢?
英国有位著名的电视台主持人就曾因为焦虑、压力导致瘫痪,这听起来很荒唐,但却是事实。在她看来,主持人这份工作虽然能带给她满意的薪酬,还可以提高自身价值。可是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她却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对观众时必须时刻面带微笑,这种顶着压力不能和他人分享的感受,让她变得越来越焦虑,最终崩溃了。
她就是《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如何在焦虑的狂风巨浪中成功脱险》这本书的主人公安娜·威廉姆森。因为自身患有焦虑症的原因,她一直不断地研究和学习这方面,目前已经具备了心理咨询师、生命导师和NLP高阶执行师的资格证书,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
她会用亲身经验告诉读者,什么是焦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疾病,它的来源是什么等等?作者会从患者和专家双重身份的角度来考虑,从而给到读者一些比较实用的建议。在这本书里除了来自安娜·威廉姆森个人应对焦虑的经验,还有临床心理学家瑞塔·纽厄尔博士给读者提供的各种易于操作、切实可行的专家指导,帮助大家正确看待焦虑,找回从容的生活。
什么是焦虑?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叫“为什么越努力,就越焦虑”,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那是因为你都这么努力了,还是没有成就感”,这就跟最近几年兴起的付费知识有些类似,很多自媒体喜欢制造焦虑,贩卖焦虑。
俗话说得好,透过现象看本质,焦虑是因为我们跟不上社会的进步,比不上同龄人,能力不足,而付费知识刚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即使没解决,也会给人一种“我已经很努力了”的错觉。换另一个角度来讲,那就是精神压力太大了,急需从其他方面找回平衡点。可见,压力和焦虑这两者是共存的,为此,我们可以先评估下自己的压力。
安娜在《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如何在焦虑的狂风巨浪中成功脱险》这本书里提到的压力评估法如下:
①把最近觉得有压力,一想到它们就很烦的事情都写下来,比如工作、感情、财务、社交、睡眠、健康等等。
②按重要性和受影响程度把前三项找出来,比如:工作、睡眠、社交。
③对于前三项我们可以想想自己的感受如何,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些压力有所减轻。比如说,工作的话要怎样做才能升职加薪;有哪些措施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尽量做到不熬夜等等,把这三个解决了,后面的就容易多了。
虽说焦虑属于负面情绪,但它的存在却是合理的。安娜在书里提到,焦虑是一种存在我们大脑里的保护机制,是基因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评估是否应该焦虑时,自我防卫机制会有它自己的判断。
瑞塔博士也认为,焦虑既然是合理的存在,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它就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对于降低焦虑水平,除了安娜所说的压力评估法以外,博士还给出了其他的小建议:
1、了解焦虑。它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你焦虑,人家也焦虑,只是没说出来而已。这是我们所有人在某个时间点都会经历的事情,所以,不必为此感到羞愧。
2、学会放松。当我们觉得很焦虑时,放松自己,不要把神经绷得太紧。可以多出去走走、练练瑜伽、听听音乐、看望朋友,回头收拾好心情再继续出发。
3、挑战想法。有的时候,如果我们犯了错,对方没有及时给出反应时,我们就会变得很焦虑,脑海里什么样的想法都有,让人非常不安。事实却是,对方可能完全不在意,或者没发现这个错误。因为焦虑会让人觉得到处充满了威胁,想法会比较极端、负面。所以,要在焦虑性的思考和现实性的思考之间找到平衡点,获取更多有益的想法。
4、直面恐惧。我们常说的焦虑也有可能是因为能力不足,害怕未知的到来。因此,我们可以把自己害怕的东西都写出来,让自己一直处于这种情景中,想办法克服它,焦虑水平自然就会下降了。
你有社恐症吗?
社交焦虑不只是内向朋友们的特权,还有很多性格开朗的朋友也会有这样的烦恼,他们害怕跟陌生人沟通、害怕在陌生场所逗留,那为什么会产生社交焦虑,它出现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安娜在《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如何在焦虑的狂风巨浪中成功脱险》这本书里提到,所谓的社交焦虑指的是:当一个人处于有可能被他人评论的场合时,就会产生恐惧等不适情绪,对“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这件事情特别紧张,尤其是遭遇尴尬、羞辱、批评或拒绝。
在安娜看来,让人们焦虑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未知”。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不知道谁会出现在那里,不确定某件事情的后果,这些都是触发焦虑社交的导火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社交焦虑的人去到陌生场合时,经常会拿起自己的“精神寄托”来避免尴尬,比如手机,让自己看起来正忙别的事情,而不是没有同伴的可怜人。那为什么会如此焦虑,被当时的环境完全支配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才会在众人的审视和评判下无力招架,被恐惧和焦虑牢牢控制。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社交焦虑摊开来分析,你会发现,事实上并没有让人焦虑的事情发生,我们想象的情况总是比实际发生的更夸张。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如果你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真的没人会特别关注你,不用为自己加那么多戏,也许在他人眼里,你不过是个路人。
前面我们聊到了,患有社交焦虑症的朋友会特别依赖于手机,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在瑞塔博士看来,要少用安全行为,多暴露自己。比方说,你以前总是当透明人,那就做点什么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如果你总是假装没看到人,那就去接近她,问问对方的近况。做出与你日常行为相反的事情,会让你的身体知道其实没什么可怕的,让大脑知道你有应对的技能。在社交场合上,我们不需要做到完美,让每个人都喜欢,毕竟你也不是人民币。
在出席社交活动时,我们可以提前制定一些计划,保持对事情的掌控,这对于抑制社交焦虑很有效。安娜在《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如何在焦虑的狂风巨浪中成功脱险》提到了GROW模型:
G 代表目标
用积极的表达写下自己参加社交活动的目的。
R 代表现实
你面对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恐惧或犹疑
O 代表选择
你有什么优势能帮自己达成目标
你有什么资源、人脉、做过哪些事情可以对这次活动产生帮助
W 代表意愿
你有多么想要实现这个目标
这目标对你意味着什么
如果目标实现了,它能带给你什么
在每次参加社交前,都可以尝试着回答以上这些问题,能够让你的头脑更清晰,内心更强大,从容面对各种社交。当然了,如果实在待不下去的话,那就跟主人说一声,提前走吧,没必要让自己受那份罪。
你并非孤单一人
俗话说得好,一个问题两人分担,问题就剩一半。当我们有心事,感觉特别焦虑、烦躁时不妨跟其他人聊聊。虽然别人不一定能够给到你想要的建议或解决方法,但却能够帮你卸下内心的包袱,减轻心理负荷,有效缓解焦虑。
除了找好友分享外,我们还可以找一些心理咨询师。他们都有一定的职业操守,会对谈话内容严格保密,不会随意评价你,唯一的目的就是为患者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对我们来讲,有时候,陌生人比朋友更可信,因为对他们没有情感依赖。如果觉得对朋友或心理咨询师难以说出口,我们可以试试安娜的这个大脑清理法。
①准备一张白纸、笔或者手机,电脑,然后在上面画思维导图、或压力评估图,又或者写一封信给好友,甚至是给自己的信件。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来释放焦虑都可以,只要让我们觉得轻松、觉得舒服就行。
②把自己心里面所有的压力、秘密全都倒腾出来,把那些最隐秘的想法和感觉都写出来,让自己犹如暴露在阳光底下沐浴,你就可以体会到那种释然,有点像“无债一身轻”的感觉。
③对于写下的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在日后有需要时拿出来读一读;也可以郑重其事地把它们烧掉,就像自己彻底摆脱这些情绪一样。
当我们被焦虑感折磨得精疲力竭时,难以看清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忘了我们究竟是谁,有怎样的价值。安娜认为,理清价值观和信仰很重要,它决定了哪些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只有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才能够打倒焦虑这头大怪兽。为此,安娜在书里提出了一些建议:
你可以想一想自己的价值观都包含了哪些,比如沟通、自信、正直、忠诚、健康、沟通、善良、责任、职业道德等等,想得越多越好。
然后在这里面选出五项自己最看重的东西,比如:自信、忠诚、健康、责任、职业道德。接着挑出最重要的NO.1,然后依次写下另外四项,根据自己心中的重要程度来写,比如:责任、忠诚、健康、职业道德、自信。
再检查下第一位有没有选对,比如只能有责任,不能有忠诚,可以吗?如果可以说明责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可以说明责任不是最重要的,还要再调整调整顺序,每一项都是这样往前调整,直到最后五项调整正确。
比如价值观是责任,那么信仰就是:对工作、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每一项都这样清楚的列出来,你会惊奇得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价值观,才能更好掌控行为和情绪,意识到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感觉更良好。在这个例子中最积极有效的抗焦虑练习就是责任。
无论你是有社恐症、失眠,又或者容易情绪低落、自我麻痹,安娜·威廉姆森和瑞塔·纽厄尔共同著作的这本《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如何在焦虑的狂风巨浪中成功脱险》都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个人都能正确看待焦虑、克服焦虑,重新找回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