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都是演变过来的,每个字都有它的历史和故事,中国的汉字在世界上是一种独特的字体,每个汉字都显示出我们老祖先伟大的智慧。
在字体中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和简体汉字,也有各个书法家创建的字体。
甲骨文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内容多数都是关于卜问。
我们的老祖先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就先在乌龟肚皮上的那块甲壳或其他野兽的骨头上钻小孔,再把一小块少红都碳或金属放在那小洞上,甲骨被烤焦而且膨胀形成裂纹,那些巫师根据裂纹的样子解说老天爷的答案,再把答案刻到裂纹等旁边。
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富有立体感。又因那时的文字没有统一,所以同一个字可能刻的不同,而且像图画,比较容易猜出它的意思。
金文
金文是刻在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在铜器上刻字或铸字,比在甲骨文上刻字麻烦得多,自然要小心得多。所以青铜器上留下的字,多半比较整齐、笔触较粗、分布比较平均,也修饰得比较完美。而且因为不用甲骨占卜之后,中国人不断制造青铜器,所以上面的金文,呈现了许多比甲骨文更晚的字。
小篆
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小篆又称秦篆。”
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自秦以后,历代的书法家大都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
隶书
隶书萌生于战国初期,成熟并盛行于汉代。在书法史上,汉代的隶书和清代的隶书是隶书史上的两大高峰。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有了纸的发明,中国人觉得篆书实在不方便了,因为书信越来越普遍,知识越来越丰富。篆书既在转弯地方画的圆,又得把线条写的均匀,非常花时间。于是开始改变,笔触向两边伸长而且摆动的“隶书”就出现了。如果形容写篆书是双手绑起来跳舞,“隶书”则松了绑,很容易地看出来写字的人自由多了----本来圆形的框子,现在成为方形,尤其向左右的“撇”和“捺”,先压一下,再挑起来,十分潇洒。
“隶书”的”隶“,意思是“在下面乖乖听话做事的人”,也可以解释为低层公务员,因为隶书是下面人员图方便和快速使用的字体。为了书写方便,文字由巫师使用的“甲骨文”、贵族使用的“金文”,秦始皇统一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真是愈来愈实用而且平民化。
行书.草书
如果说“篆书”是坐、“隶书”是走、“行书”是跑、“草书”则是飞。人们为了书写 的更快,于是有了“行书”和“草书”。虽然“隶书”写起来已经比“篆书”快,为了实用,人们还是不满无奈亦,他们要写的更快,于是有了“行书”和“草书”。“行书”和“草书”具体的产生时间很难说,因为就算早在公元三世纪还是一小篆体为主的秦代,如果打仗时军情紧急,为了求快,也会携程行书和草书。但至少可以说:到公元四实际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行草已经发展到巅峰。
行书和草书最大的特色是它们转动的比隶书圆润。为了求快,写字的人不再费时间慢慢表现每一笔的开头和收尾,而是上一笔连着下一笔写,就算不真的相连,每一笔之间也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行书”比“隶书”写得快,但比“飞快”的“草书”还慢些。所以笔触连得少,不像草书有时候好几个字笔笔相连,而且字字相连,好像拉起其中一根线,所有的字都能被连起来了。
楷书
楷书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楷书应该是与行书、草书同时发展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写得快,并且使上一笔与下一笔更容易连接,楷书是在隶属度基础上,加了行书和草书的一些笔触。
比起较死板的小篆和沉重的隶书,楷书增加了许多轻巧、像小鸟啄食的“点子”和“钩”、“挑”,这些笔触因为都是“重重落笔”,一头顿、一头尖,所以写来快些,看来也轻巧些。虽不像草书可以好几笔相连那么快,但是比起篆、隶书、,它即工整又比较好写的字体。从七世纪以来,中国人凡是重要的公文,绝大多数使用楷书。
简体汉字
严格说一般所称的“中文字”,应该叫做“汉字”,因为中国许多民族都早已有自己的文字,只因为汉人占大多数,所以采取汉字全国通用的文字。
今天所谓的简体汉字,除了少数是新造的,许多都在以前的行书和草书里出现过,也可以说虽然从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国人都用“楷书”,但多数为繁体字。人们为了求快,早就出一些简体字。
譬如:“幾”写成“几”、“畫”写成“画”、“區”写成“区”、“藝”写成“艺”、“問”写成“问”、“還”写成“还”等........后者明显好写得多。
此外在”偏旁“上,譬如“言”字旁写成“讠”,“食”字旁写成“饣”,,“車”字旁写成“车”。由此可知学习四世纪的行书和草书,对今天的“汉字简体”也有帮助。无论文字怎样变,还是血脉相通的。
以上这些文字的分解基本都是摘抄,我只做了略微的编排。我个人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来解读这些字体,以及它文化背景。只因个人对汉字感兴趣做了这统计,目的为了加深自己对文字文化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