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沉迷手机是高中毕业,沉溺于QQ与他人聊天,认识陌生人,熟悉新校友,热火朝天。
后来在学校谈恋爱,ex不耐烦地看着我说,手机有那么好玩么?
再后来闺蜜们基本会拿沉迷手机嘲讽我,我觉得很正常,这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且手机上的段子比你们说的话好玩多了哈哈哈哈哈。
万幸朋友们对我比较宽容,没有拉黑我,没有跟我绝交。
上次出去玩,悠哉的清迈,路边颇具特色的小咖啡厅,常见是一对对甜腻的情侣,或者是成群结队的三五好友,喝着饮料聊着天,真的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跟发小俩人,都一致冷漠脸刷手机。后来我觉得这样不对,我们应该放下手机,跟对方聊个天,然而最后发现还是手机好玩,话不投机半句多挺痛苦的。
那几天对于话唠而言,真的痛苦,我没有频繁发微博,因为好友圈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气息。后来仔细想想,在我所有的朋友圈里,能让我做到丝毫不看手机,纯聊天且很开心的人貌似就两三个。而其中常聚的就一个人,这个妹纸非常奇妙,我俩每次见面都非常默契的没有想起来加对方微信,每次约饭都是短信和电话。联系起来看起来非常不合时宜,但是复古也有复古的可爱。
这让我想到大学一位好友,即便我俩都在武汉,即便QQ和微信非常方便,我俩还是以书信的方式沟通,我常常先草草的写一遍草稿,然后再誊写一遍。我们对于书信的寄托在于,一它是一种复古的方式,显得我们特别文艺。最起码我是这样想的,毕竟没有才华,院里其他人都在收到来自某某编辑部的信件时,我有知己给我寄来的心事。二来,青春时期说的最多的是孤独,觉得身边的人无法了解自己,你很难对一个每天一起吃饭上课睡觉的室友去讲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者是最近读书的感受。
大学的时候即便沉迷手机,还是有很大一部时间在看书,所以写信写文章都是在思考和沉淀。我的大脑没有被无用的碎片化信息占领。而现在,当我发现连看书都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忽然很惶恐。
从看书延伸开来的是没有办法长期间集中注意力做一个耗时耗精力的事情,这就导致需要动脑的工作效率极低,且质量也很一般。
而当我跳脱出来,看其他人在微信上聊天,我发现不管是群聊还是私聊,语言也变得极其碎片化,没有人会打长段的文字,这不仅仅是因为打长段对方很难看下去,也在于当你思考的时候也没有把这件事考虑的特别清晰,你只是把你的想法支离破碎地甩出了关键词和短语。
这大概会成为一种趋势,现在移动端的排版不会有传统的段落前空四字符。现在流行的是一句话一个enter键。正如简书的排版。正如medium新版的"ppt"功能让我觉得,阅读在向着肤浅化的方向发展。
当你用传统的排版方式长篇大论时,评论一般都是太长不看。
这是否也算是大脑拒绝工作的一个信号?
当然现在努力改变之,走在路上不再看手机,努力在脑海中思考一件事情,比如工作中的点,比如下一篇文章的主题,比如今日的计划。有时还是可以get到一些乐趣,但是习惯依旧可怕,扬起手机解锁的动作自然地一气呵成。
今天还在跟朋友说,我手机没电了,但是我已经不焦躁了,散散步聊聊天挺好的。但是朋友说我脚疼,你还是回去充电吧。
接着微信上的朋友说,下周带你去咖啡馆玩手机。
嗯,不是我不改,朋友误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