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还没起床,被一个说话的声音所吵醒,心里有些不愉快,心想:谁呀,怎么这么早呀,吵到我睡觉了。
仔细一听,是室友在客厅跟着keep健身的声音。这时候,我也想要上厕所了。想着一会出去时提醒她放小声一点,但又感觉不好意思说,这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
我上好厕所,用尽可能随意的语气说,小花,你在健身呀。她可能觉察我的状态,赶紧问:我是不是吵到你了?我看到机会来了,就说:我可以听到。于是,就快步的回屋了。
过了一两天,我和室友吃完饭在客厅坐着。室友说,给我提个小建议:希望我有什么就说出来。她举例说了,我那天的事情,她健身声音有点大,影响我了,但是我的表达很含蓄,可以看出我不舒服,但我又不直接说出来。我突然感觉到,对哦,我那天就是这样的状态。
她在客厅健身也没有哪里做得不好,我发现声音大了,去提醒她放小声一点就好了。可是,我先是在心里有点小抱怨,然后,带着情绪假装没事的去暗示她要小声点,这样是让人觉得别扭。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与人相处的时候,惊讶的发现类似的事情似乎不止这一件,而是有很多件。每次跟人相处过程中,有影响我的时候,我心里首先是感受不舒服,然后是压抑,再就是假装没事但其实带着情绪的跟对方表达想法。
这似乎就是我应对此类事情的固有模式。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一天听到樊登老师讲书的时候说,提建议时要尊重对方,而不是责怪对方,而且要毫无保留的提建议。而我似乎不是这样的,我是带着情绪去跟对方说自己的想法的。
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上面说,我们的很多思维其实来自小时候跟父母相处时形成。我开始回想和父母之间的相处。
没有马上想到什么,但是看到父母对待小侄子的方式让我想起和他们相处的方式。
我家小侄子从小我爸妈带的比较多,所以,小朋友跟爷爷奶奶关系非常亲密,爷爷奶奶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在疫情期间,我也在老家,天天跟他们相处。
我看到,小朋友玩手机时,妈妈觉得对小朋友不好,也怕小朋友会把手机弄坏,于是就阻止小朋友玩,有的时候其实他是在学习线上英语课程;他吃糖,妈妈担心他的牙齿会坏,直接阻止他吃糖,而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吃糖。
开始小朋友会说,我要看手机,要吃糖,后来发现,说什么都会被骂,就直接偷偷玩,偷偷的吃,一旦被发现还是会被骂。为了达成想要做的事,他开始哭闹,甚至打人,因为这样,我爸妈为了制止他闹就干脆让他去做他想做的。久而久之,小朋友就形成了固有的方式,一有事情就哭闹来达成目标。
我恍然大悟,这似乎也是妈妈对待我的方式,她觉得不对的事情,她就责骂来阻止我。她这样做都是无意识的,但是,对我造成的影响却是,遇到问题时,我没有表达的机会,也不会表达,因此就会压抑和难受,但是又不敢表达,因为会被“骂”。
于是,遇到问题时,不会先去审视这个问题的客观正误,而是在心里压抑,然后就会责怪跟这件事有关的另一方。有时候根本没有人有错,只是与人打交道就会互相影响;最后,不得不解决问题时,我会带着情绪的去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
很高兴,自己觉察到了自己这一情绪模式产生的来由,这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改变它。
我也不责怪我的妈妈,她在我的身上倾注了他所有的爱,每个人都会有些不足,没有十全十美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