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种小花你见过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农村的山坡、草地上常常成片生长,小时候总喜欢摘一把回家插到瓶子里,很有一番浪漫情调。长大后每次回村遇到这些小花,也总忍不住拍照观赏,装扮成唯美的小清新风格。
我自以为对这小花熟识甚深,从小到大,也算几十年故交了。可是昨天在某乎,在某位题主的问题下,我才发现自己的认知是错误的,这不是洋甘菊也不是小雏菊,而是飞蓬草,也叫一年蓬,这两个名字我都没有听过!
细看照片比对,三者果然差别很大,但茫然无知的我,却错认它们几十年。
飞蓬草,很浪漫的名字。小花粗看不起眼,细看会觉得很可爱,特别是含苞待放和半开的时候,更是别具风格。
“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飞蓬。”说的就是它。
《卫风.伯兮》写道:“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里的“飞蓬”就是飞蓬草的一种,遇风之后易被吹散。这首诗是写一位妻子对远方行役的丈夫深切的呼唤。“女为悦己者容”,而“悦己者”在远方不得见,便没了兴致梳妆打扮,头发像蓬草一样杂乱。成语“蓬头垢面”里的“蓬”也是这个意思。
再后来,在古人眼中,因为飞蓬根系很浅,容易折断,到了秋季干枯后,体量变轻的它更是遇风即断,遇到荒地就蔓延生长。这种特点激发了敏感古代文人的脆弱心理,让他们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飞蓬”此后就有了漂泊不定、无根随风飘动的内涵。
曹植在《杂诗·二》中就曾写道:“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安”,用“蓬”来比拟自己,转蓬飘不定,远离本根和同伴,孤寂无依,以此表达自己迁徙不定的痛苦。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结尾两句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这首诗是李白将要离开长安,意欲云游天下,偶遇刚刚从山东归来的杜甫,短暂的相距后又是长久的别离,李白在感叹之余,挥笔写下这首传唱千古的名作。
苏东坡与弟弟感情深厚,但兄弟二人聚少离多。他在颖州与弟弟分别时写道:“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在古代,飞蓬草大多时候承载的功能似乎都是文人情绪的抒发,情感的表达。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飞蓬草却有很重要的药用价值。
飞蓬全草都可以入药,味微苦、辛,性凉,有消炎止血、祛风湿等功效,能治疗痢疾、胆囊炎、肝炎、牛皮癣等病症。在我国有些地方的农村,飞蓬还被用于治疗牙疼,所以也被叫做"牙疼草"。
飞蓬草还是个大家族,全世界已知品种有200多个,中国有35种。花色也不单调,有白色、蓝色、粉红色等。它们喜欢阳光,在田间山野非常常见。如果土壤肥沃,生长环境优越,还有可能长到两三米高,因为它们叶片肥厚多汁,还是家禽家畜都非常喜欢吃的口粮。
小小蓬草居然有如此多的妙用,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感上,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即便是被无视、被误解,它仍默默绽放在那片草地上,不卑不亢,不争不辨。
想起自己从小被当成姐姐的影子,无论是亲戚邻居,还是老师同学,对我的评价都要把姐姐放在前面做映衬。性格不如姐姐沉稳,不如姐姐勤快爱干净;学习不如姐姐认真,成绩不如姐姐好;长得像姐姐但不如姐姐健康,比姐姐挑食比姐姐瘦……
可能他人只是无心之举、随口一说,但我小小的心灵中总有一个疑问:既生瑜何生亮?既然姐姐如你们所说那么优秀那么完美,为什么还要再生我出来?就是为了给姐姐做陪衬吗?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
那个时候的我可能就像飞蓬草被误认为是小雏菊,走到哪里都被叫做小雏菊。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才发现自己是一棵飞蓬草,一棵能作诗能治病的“有用之才”。无论自己多微小,多不起眼,都是独一无二的飞蓬草,拥有自己人生意义的小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