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对我的要求虽然比较严格,但从没有过像邻居大婶们那样对儿女大声谩骂。而且很多时候我都能体会到我是妈妈的骄傲,我是值得信任的。但是记忆中有一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尤其是自己当妈妈以后,更加觉得妈妈相当的狠心。
那是发生在我四五岁左右时期的事,至今我仍然记得很多具体细节,加上长大后妈妈偶尔提起,印象更加深刻了。
有一天晚上我从外面回家,发现房间的地面上有两颗糖纸,就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回答说,别人给了两颗糖,让哥哥吃掉了。记得我当时非常愤怒,认为有两颗糖妈妈应该留一颗给我。为了那颗被哥哥吃掉的糖,我伤心至极,和妈妈强烈对峙,并委屈地冲着妈妈大喊说:“你不是一个好娘 ,我不要你这样的娘。”妈妈当时用一种充满戏谑的语气和我调侃:“你不要我这样的娘,那每天早晨谁给你梳头扎辫子呢?”小小的我赌气说:“我找外婆给我梳头!”
那天晚上我就这样哭着进入了梦乡,从第二天早晨开始果然拿着梳子到外婆家找外婆帮助梳头扎辫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周,最后一天早晨外婆劝我说:“孩子,外婆老了,不知道哪天就不在了,你还得靠妈妈,不能不要妈妈,一会儿回家记得喊妈妈。”
我记得当时没有吭声,但是回到家还是委屈地叫了一声妈妈。妈妈假装生气地怼我说:“你不是不要我这个娘吗?”我当时委屈得泣不成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有了女儿以后,我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偶尔女儿和我赌气后,每次都是我主动原谅女儿,我觉得这才是母爱。所以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就对妈妈当年一周时间不理我无法释怀,只要提起来,眼泪都会在眼里打转。
今天中午,我带着四岁的儿子从单位回家,路过“好书童”童书馆时,儿子一定要进去玩一会儿,他非常喜欢馆里的阿姨。不巧的是,今天阿姨有个重要的视频会,让我们改天再去玩。
可是儿子太期待去馆里玩了,早晨路过时就已经在心里计划这件事。因此,阿姨的拒绝,对于他来说几乎是一种创伤。我几乎是抱着他走了半条街才把他放下来,他依然拉着我要到馆里去。共情、改约,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没办法我只好松开他的手自己往前走,儿子一路跟着我也不放弃拉我回去的企图,大声地抗议着。虽然我一直保持冷静的态度,但是心里真的被儿子的执着打败了。回到家,只要我试图安慰他,他就还是坚持要到童书馆。我只好扭头睡觉,不再搭理他。过了一会儿,他用自己的方式缓解了这份挫败感 ,慢慢地也睡着了。
下午回想起儿子中午的闹腾,我突然联想起两张糖纸事件。儿子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当年同样执着的我。在那一刻我理解了妈妈当年为什么坚持一个星期不主动和我说话。
一直以来我以为当妈妈就应该像我对待女儿那样,有耐心有爱心。却不曾想过自己当年是怎样的执着与挑剔。现在每天面对儿子的各种挑剔,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尤其是今天中午儿子的表现,让我一下子理解到了当年妈妈带我的不容易。妈妈当年每天都有许多的生计要忙活,带着一个特别固执的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每天该是多么辛苦。可是妈妈却没有因我的顽皮和不讲理打过我。
这一刻我感觉我的妈妈特别伟大!虽然不识字,却如此谙熟教育之道。一辈子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让每个孩子都读到大学。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是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真的没有太多体会。女儿打小懂事乖巧,特别配合我。极大地满足了我好为人师的愿望和控制欲,很多时候她宁愿自己内伤也不和我公开对抗。回头来看,养育女儿的过程,其实更多滋养的是我自己。直到儿子慢慢长大,我才真正理解到了妈妈当年带我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