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与家长做沟通的时候,会听到有家长这样说:
哎,我们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的,现在越长大越不听话,什么都要跟你对着干,你说一,他说三,你给他讲一个道理,他给你讲十个道理......
在四、五年级的孩子身上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言论。身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觉,越低龄的孩越好带,孩子年龄越大,小时候的那些“招数”便越来越不管用。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与孩子年龄特征有关系。10岁左右是孩子性格的一个“分水岭”。对于10岁以上的孩子,我们能够与他们建立链接的前提是需要先了解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有以下特点:
1、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再“盲从”。
四年级之前,孩子觉得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是圣旨,怎么说他们便会怎么做,比较愿意听从或服从。但是,四年级后,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开始尝试自己的大脑思维这个世界,思考发生的事情。这时,他开始觉得:我为什么要这样?不这样又怎样呢?他发现父母和老师说的也不永远都是对的。于是他便开始探究用自己思考出来的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2、这个年龄段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渴望尊重和理解。
身为老师,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大部分低龄段的孩子,老师指出错误或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更多时候的态度是接受;而越高龄段的孩子,在面对时会显得越来越“抗拒”?除非你说得非常有理有据,不然他们会对你的批评和教导显得不以为然,甚至眼神里会有丝丝对抗。这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被尊重或被理解导致的。他们不再接受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希望父母和老师能够站在与之平等地角度与其沟通。
3、渴望长大,但是是非观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帮助和引导。
多年前发生在我一个五年级班的事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课间,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在教室里面休息嬉戏,我从外面进来,一个女孩儿一边向我怀里扑来,一边大声地喊着:老师,XX要强奸我! 我示意她不要再说那两个字。但是,她一头扎进我的怀里,嘴巴里还不停地大声重复着那句话。这时,我把她拉到教室角落,问她:亲爱的,你知道“强奸”这个词的意思吗?她不以为然的说:不就是别人强迫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吗?我愕然。类似经历在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并不鲜见。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渴望尝试用学习到的新鲜的词汇和方法来处理身边发生的事情,但是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其含义。在我十多年教学经验中,我所处理的矛盾冲突事件学生有99%以上都并不是真正想要发生矛盾和冲突,而是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跟高年级的孩子更好地链接呢?
1、夸赞他们时,比起直接“夸奖”,他们更看重“有道理”、“有意义”。
对于低龄段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夸赞:
你举手积极真勇敢!
你帮老师倒水真棒!
你的声音非常洪亮!
而对于高龄段的孩子,则需要换成:
勇敢不是因为心中没有恐惧,而是只要是对的事情,即使害怕也依然坚持去做,为你点赞!
哇,谢谢你倒的水,老师感觉很温暖哟!
(声音非常洪亮的孩子)酷!就喜欢你这么自信!
2、在遇到问题或犯错的时候,他们更希望得到充分理解,并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尽量避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批评,课间或课后一对一的沟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与孩子沟通时,先帮助孩子疏导他的情绪,教会他正确看待问题的心态;再帮助孩子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带领他一起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直接告诉他该如何做)。
3、上课时,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思想的引导。
这个时期的孩子很需要心灵的“鸡汤”,把平时自己看到的一些励志或者有意义的小故事或社会新闻在上课时跟孩子们分享,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其中道理,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认可老师。
4、主动关注孩子们的喜好,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拉近与他们的关系。
走近孩子,才能走进孩子。我们能够帮助并影响孩子的前提是我们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平时课前的时候,可以先到教室去,看看孩子们玩的游戏、吃的零食、看的书籍,或是加入到他与同学的谈话中去,跟他们一起“追追星”、“吐吐槽”,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和他们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就会越来越愿意亲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