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秋意浓
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依据斗转星移划分的二十四节气,不仅在传统的农耕时代起着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还影响着古时候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时至今日,节气更是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文化标志。
转眼大半年的时光悄然飞逝,秋分的脚步渐渐近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
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即秋分点)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古时还有“春祭日,秋祭月”等民俗活动,传说中秋节就是由古时候秋分时节的秋祭月活动演变而来。
“秋分,分秋之半”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秋分是这样解释的
“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分顾名思义,即是将秋天一分两半,此后夜晚越来越长,气温越来越低,标志着天气真正开始转凉,进入了一年的末尾。
古称秋分节气有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古时候人们认为雷是阳气盛的产物,而秋分过后阴气渐盛,因此就渐渐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
秋分之后天气渐凉,各类蛰虫也就回到泥土中去冬眠,抵御严寒。
三候水始涸
秋季向来天气干燥,降水量较少,湖泊河流里的水也就渐渐干涸了。
秋分还有三分,即是“分气温” “分昼夜” “分降水”
即使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每个节气到来时,仍会保持一些源于中华文化的“仪式感”。
像是清明圆润清甜的青团,冬至的饺子汤圆,还有秋季正肥硕的螃蟹,已然成熟的各类瓜果等。
远到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近到最近网上热传的“秋天第一杯奶茶”。节气已然让人们有了如节日般的仪式感和气氛。
俗话说“秋分到,蛋儿俏”。
在中国民间,早在4000年前就有着秋分这天“竖蛋”的风俗。把圆润光滑的鸡蛋努力平衡立在桌上,寓意着对秋季丰收的喜悦。
此外,南方还有秋分吃“秋菜”的习惯,放风筝也是人们喜爱的秋季活动。早年间一些农村还有“说秋”的习俗:被称为“秋官”的民间艺人,在秋分这一天走街串巷,送出“秋牛图”,唱诵着祈求丰收的吉祥话。
不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活动,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节气到来的美好希冀。
而自2018年起,“秋分”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致敬农民、礼赞丰收的
“中国农民丰收节”
以标志秋天开始的秋分作为丰收的节日,在这一天庆祝一年来辛勤劳动付出的收获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秋分意味着神州大地正式进入了秋色正浓的时候,这是秋高气爽,喜悦丰收的时节。
让我们一起迎接秋天,尽享这秋日风光吧!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