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叫做“经验取样”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使用“经验取样”的方法找出受试者在每天不同时间点的真实感受。研究者用寻呼机和短信随机抽查受试者,要求受试者报告两类信息:他们在做什么以及感觉如何。经验取样调查中最常见的一个结果是,受试者原本以为是“娱乐”的事情,实际上竟让他们产生了轻度抑郁。
受试者称为“放松”的每一种娱乐,比如看电视、吃甜食、逛街,甚至是单纯地发呆,都不会让他们感觉好起来。根据调查结果,一旦受试者开始“找些乐子”,就会感觉更糟:动力不足、信心不足、完全不能投入。
研究者对此感到困惑,怎么会有这么多受试者完全搞错了什么是“娱乐”?难道这些受试者对于什么能让他们感觉更好,一点准确的直觉都没有嘛?”
同时,研究者又发现,对于什么能让受试者感觉糟糕,他们有着强大的直觉。通常,位居首位的是负面压力和焦虑。
研究者据此推测,一旦受试者有意识地寻找放松的娱乐,就会尝试扭转这些负面情绪。受试者寻找被动式娱乐和低投入度活动,是在利用它们抗衡自己先前感到的压力和刺激。
然而,研究者最终发现,太轻松的乐趣又容易把受试者推到完全相反的方向:从紧张和焦虑一下子变成了无聊和抑郁,让他们感到生活没有意思。
那么,要怎样才能让这些对生活感到没有意思的受试者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呢?
研究者根据那些报告自己感到快乐充实的受试者的回答,得出结论:回避轻松的娱乐,让受试者找些艰苦的乐趣,情况会好很多。
当我们体验到正面压力时,也就拥有了艰苦的乐趣。
从生理学和神经学的角都来看,正面压力与负面压力几乎完全相同:因为它们,我们产生肾上腺素,我们的激励回路被激活,大脑的注意力控制中心获得更多的血流量。
而正面压力与负面压力的根本性区别在于,我们面对压力的心态。
如果我们害怕失败与危险,或是有外来负面压力,神经化学物质的过量分泌就不会让我们感到开心。相反,它让我们感到愤怒、好斗、回避,以此触发我们的消极行为,如暴饮暴食、抽烟酗酒、吸毒纵欲……
但面对正面压力,我们不会感到恐惧或悲观。我们有目的的进入紧张环境,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当我们主动去寻找艰苦的乐趣时,就会享受这种刺激和激励带来的乐趣。它让我们想要投入进去,与人携手合作,把事情做好。这种乐观的精神振奋,比单纯的娱乐更能带动心情。只要觉得自己有能力迎接挑战,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告诉我们,压力环境让我们动力十足、极感兴趣、乐于参与。而这些,就是使一个人认为自己有意思地生活的关键情绪状态。
所以啊,我们要想有意思地生活,就是要不断地“自讨苦吃”。
大家可以尝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在何时何地做何时觉得生活真有意思?”
是在高三一年,在单纯美好的校园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冲刺高考的那段日子吗?那时的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着人生第一个分叉口,每日与压力共舞,但却很少心态爆炸,放纵自己,而是在亲人老师同学的陪同下,积极地备战高考。
同理,当我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即使上司交给我们的任务难度不低,但我们依旧享受这个过程,必要时借助同事的帮助,最终完成任务的感觉不要太爽。
而当我们沉浸在游戏的世界,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操作,挑战着一个个BOSS,其实也是同一个过程。
“自讨苦吃”的日子,最能“苦中作乐”,生活也因此变得有意思。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诸如马云之类的首富,手握万贯家财,却坦言自己最幸福的日子是一个月只赚一两万的时候。因为,在这个阶段,他的每一天都过得不轻松,甚至有点苦逼,但这苦逼的日子,却让他感到每天都充满希望,觉得自己只要拼搏,明天肯定会更好。
这个从零开始,慢慢成长的过程,是生活最有意思的时候。
最后再举个例子,许多热爱游戏的游戏玩家大都(曾经)渴望过自己一夜暴富,不用为生活的柴米油盐担忧,每天就能开开心心的玩游戏。
也有很多高三党,终日妄想自己能快点结束折磨人的高三生活步入大学,这样就能天天打游戏,没人约束自己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当你真正的掌控了巨额财富,或是失去了拼搏奋斗的目标,曾经那么有意思的游戏,也将变得没意思。
游戏玩家真正享受的,是忙碌一天了,总算完成了学习、工作任务,静下心来,或独自奋战,或约上三两朋友,在游戏世界里放松自我,自由驰骋的感觉。而不是单纯地在游戏世界里放纵麻木自己,痴迷于虚幻的世界,却抱怨活着真没意思的颓废。
就像哈佛大学教授,幸福专家泰勒-本-沙哈尔所说,“活跃时间比消磨时间更让我们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