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宛青扬
图|网络(侵权必删)
早上读了一篇关于“过年不想回家”的文,心里有所感触。
年越来越近。十几天前,我还想着回去看看,但这两天我突然有“一个人想清静两天”的想法,想一个人独自待上两天,不管丈夫和孩子,他们想去哪过年就过吧。
婆家不想去,娘家更不想回。
这篇文章底下的评论,说的很真实。:
以前也喜欢回家,有一次在娘家过了个年,从此以后在不想回家过年,还是初二走娘家吧,在娘家过年有钱还行,没钱的在娘家招嫌弃
结婚后,重男轻女彻底体现了,回娘家我都得考虑再三……但是回去了,就是大笔大笔花钱……住久了还要被嫌弃,烦死了,反正回也被说,不回也被说!
……
原来也有很多人,与我相似。我也是个不想回娘家的人,父母也不会心心念念让我们回去。有时会说“随便你们吧”。
我也有个重男轻女的父母,只不过从小到大父母一直这样体现。
而且,我出生没满月,父母为了躲避罚款(想生男孩),本来要把我送人,奶奶舍不得,把我送到姑姑家养大。等大了再让父母接回来。
我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被父亲接了回来。每年的寒暑假,我还在姑姑家度过。
所以,我和父母的关系始终有一层隔膜。有时候我想去弥补,想撕掉这层隔膜。也从书中懂得了许多道理,常告诉自己,我要理解他们那个年代的想法,感恩他们生了我,让我读书。
但每一次次努力,都会被他们现实的“势利”击毙。
他们会嫌弃你的住房不大、吃穿寒酸;嫌弃你的公婆不好;嫌弃你的丈夫不挣钱;嫌弃你的育儿方法不对;嫌弃你给他们买的东西不好……
还有,这两年在父母家,孩子们之间闹矛盾,打闹升级。父母也会偏袒他们的孙子,指责我们家不对。那个当下,我虽然笑笑,但心里不是滋味。
这是父母家,可在我姑姑家里,我是挺高兴。我最想念,最想陪伴的是我的姑姑。我就想什么都不做,就围在她的身边说说话,聊聊天。
我就想推着她的轮椅,去老房那走一走,看一看。途中,不想停留与那些已经变得相互不认识的乡亲人打招呼。即使我的事与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也会“热情”的问来问去。
我想做这些事,可常被姐姐们(姑姑有四个女儿)“冷嘲热讽”,说些无关痛痒的“玩笑”:
“推那么远干嘛,有啥好看的”。
“来点实际的,过完年把她接回去好好孝顺去”。
“回来这几天不得了似的,以后没事回来多尽尽心”。
她们还常会评论我们一家人的衣着打扮,常嫌弃不够好。然后苦口婆心地又劝我“要舍得吃”,“要舍得穿“。
然后,她们会带孩子们去吃“麦当劳”、“肯德基”。
我常变成了“可怜要施舍”的对像,我给外甥,外甥女压岁钱,她们不让要,而我们必须要接受她们的压岁钱。
所以,每一次的团圆相聚,不管在哪里,我常有一种自卑感。常是欣然前往,失望而归。
确实如那两位网友评论所说:在娘家过年有钱还行,没钱的在娘家招嫌弃;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我知道,要心存感恩,有两家人疼,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偶尔会有一种“我是多余”的感觉。
再说婆家。
婆家却是让我很安逸的地方,精神上很安逸。两位老人不会“说三道四”,兄弟姐妹间也不会“评头论足”。他们“看不见”我们穿的衣服,也不在意我们有没有给他们带东西,更不在意东西的贵贱。
很多时候,我们给老人买的东西,他们又很“固执”地塞回我们的后备箱。
他们常会心疼我们,常从我们的角度思考,理解先生挣钱的不容易,也理解我带两娃的辛苦,常在邻里间称赞我的贤惠。
我更不认识那些人,或许人家也不想关心,唯有他们的热心肠。
虽然住的没娘家方便,但我更喜欢那种还带着浓重乡村感的生活方式。
我喜欢带着孩子们看看奶奶种菜的小园子;喜欢看着孩子们各自拾个长枝条,在院子里玩枪战游戏;喜欢一起围着锅台边,烧火煮饭;喜欢看着大锅盖一掀起,那热气袅袅升起的“烟火气”……
但我不喜欢的是,每次回去接老人和我们一起住,他们总是不愿意来,哪怕来了,也住不了几天,总怕麻烦我们。他们是真真切切地为我们考虑。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解”、“什么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什么才是真正的接纳”。
在他们心里我们就是一对平凡不过、养家糊口的中年人,不管我们有钱没钱,他们都理解和接纳。
但前面说,不想回婆家,不是因为两位老人,而是这两天突然有一个想法,我只想一个人清清静静地过几天,独自过个年。
我是一个已经做了十年的全职妈妈,以后不出常理,还会再做几年。
这么多年里,我只有两次没有陪孩子们过夜:一次回老家办事,在家过了一夜;一次考试,孩子在他们姑姑家待了一宿。
其余,我都是日夜陪伴。这两年先生又常出差,一人独自带两个孩子,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做的好,也有让孩子们讨厌的地方。
有时,心情非常“充足快乐”,觉得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美好;有时,也常感到“沮丧”和“忧郁”,对什么事提不起精神。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忧郁症”的表现,即使是,如何,不是又如何,总之靠自己。
所以,这个年,我真想一个人静一静,只想“随心所欲”一番,没有“走亲访友”、没有“表面功夫”、没有“自卑情感”。
只想读两本书、写几篇文章、看几部高分电影、做点简单饭菜……
没有人管,也不管什么人。不去想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也不关心他们的作息习惯,随他们吧,孩子自有想好的心。
看不见先生的晚睡早起、也看不见他躺着刷手机的画面、也没了请他刷碗的声音,随他去吧,他一直这样而已。
我就想给自己放个假,让我这个做了十年的职位,偶尔歇几天,有时真的心累了,为着孩子做事,一切为了孩子好,最后却让他们厌烦你。
我知道我做的不好,“一切都为你好”中,我做错了很多地方,我知道“孩子的问题一切都是我的问题”,读了书,知道一切都是我造成的。
可我一直在努力改,在努力变好。
我在和我多少年养成的性格脾性,思想模式做斗争,如果能够“回炉重造”,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过去的自己”扔进去,重新打造一番。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
我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反思过错、在刻意练习言语模式、在练习转念、在认真陪伴………
但在这努力的一切中,有时感觉良好的时候,常被先生的几句不理解而打击得“遍体鳞伤”。
“孩子近视都是因为你,你总是让他们看书。”
“不爱和人家分享,跟你妈学的。”
“这回,他们怎么考的这么差?”
“这个(不爱吃羊肉),跟你妈学的。”
“书破了一点,就在那闹情绪,你妈教的。”
“他们不专注,习惯没养好。”
“学习都不好,还让他们踢足球,足球玩玩就行了。”
我承认,他是个“说过无心”的人,大大咧咧的语言,也不是真正要跟我计较的人。但每次听了,我还是会很不舒服,也会潜意识对自己很不满意,自责,愧疚。
我知道要接纳一切“本有的事实”,接纳他的“无心之过”,接纳家人的情绪。
可知道与做到,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也想大声喊一声:谁来接纳我的不足,接纳我的努力,接纳我的情绪呢?
最近的直播课里,老师常说一句:谁学习,谁改变。
我知道这句话很对,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正道,改变别人就是找痛苦。可是我的修为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请允许自己,发点牢骚抱怨吧,请允许自己说出来吧。我要慢慢学会爱自己。只有自己,才会无条件的接纳自己。
所以,这个年,我真想一个人静一静,只想“随心所欲”一番,没有“走亲访友”、没有“表面功夫”、没有“自卑情感”。
给自己放个假。歇上几天,然后再“重整旗装”,担当责任。
我知道这个执行起来很难,八九不离十,还是会顾虑到两个孩子。
作者简介:全职妈妈,开始觉醒。读书写作、利他感恩、做个好妻、当个好妈、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