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四十而不惑,就是说四十岁之后遇到事情不迷惑,偏偏我是个迟钝的人,四十岁之后,遇到的疑问和迷惑却越来越多。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保守安分的人,所求不外乎是平稳安定的生活,不须大富大贵但也不能过于匮乏。于是大学毕业以来,生活中规中举,工作平淡稳定压力不大。因为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在这方面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就这样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干了十年,当时同一批进去的同事也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十年间每天上班下班,大家见的都是几乎同样的面孔,想想真有点不可思议,然而也因此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
第一份工作离职后,我迷你退休了一年。那一年我其实我没有休息,每天早上我去爬山,下山后顺便买点菜回家,然后在家里学习,并且去尝试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爬山的时候,看到在晨练的几乎都是老年人,甚少看到和我同样年纪的,我常常觉得心有愧疚,好像自己是个无所事事的人一样。有时我觉得,等真的退休了,过的也就是这样的生活吧,我算是提前体验退休生活了。有的人说,等我退休了,我就去国外旅游;还有的人说,等我退休了,我就去学习某种乐器......然而等真正退休的时候,身体已经衰老,心也许不再有激情,那为什么要等到退休才能做呢,现在做不行吗?那一段时间还有朋友说,你不上班怎么行呢,你这样就失业了。于是我问,那我一定得上班才行吗?确实,不上班,就好像脱离了一个正常的轨道,徘徊在边缘地带,可是为什么不行呢?非得朝九晚五才是正常的吗?
迷你退休一年后,我找了另一份工作,工作内容和之前的完全不同。我每天努力去适应新的工作范围,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渐渐感觉工作的激情在一天天恢复。第二份工作我做了七年,然后我给自己放了一个6个月的长假。长假期间我依旧没有休息,我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课程班,有时甚至比上班的时候更加忙碌。
理想的生活中应该有新事物,有激情, 四十岁之后,后知后觉的我开始反省,而反省必会带来阵痛。
在第二个工作离职的前两年,我便开始不安分起来,经常蠢蠢欲动想做点什么。这种不安分,来自于对日复一日重复性工作的厌倦。每天象喝水吃饭一样地完成日常工作后,便怂恿自己去做些额外的工作。本职工作是财务兼地区销售的我,开始关注并收集公司所做的媒体广告,同时注册了公司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做这些并非老板要求,只是出于自己的一种兴趣,想做,做了就有成就感。而在离职的前半年,我开始安排自己的课程学习。
我学习的第一个课程,却是和财务风马牛不相及的催眠课。那时偶然在妈妈群里面得知一个催眠公开课的信息,我印象中催眠就是骗人的,不过我还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听了。我在台下远远地坐着,看台上的马老师(马春树)在讲课和演示。其时我并不知道马春树是何许人,不过外貌看起来很儒雅,语气很沉稳,我心想,这个人看起来不太像骗子(结果也确实不是),暂且听看看他说什么。于是我听完了一天的课,再后来报名了为期五天的课程。那五天的学习到现在我都记忆深刻,每天都在和同学互相催眠,每天大脑皮层都在接受新的刺激,每天都在对潜意识更多的探索。催眠的学习,给予我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打开了通向自己的一扇窗户,而人在对自己了解越多的时候,就会对别人更宽容。这是迄今为止我学习的最贵的一个课程,也是最值得的一个课程。
催眠学完之后,我在怀众报名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和考试,半年后顺利通过了考试。考试并非目的,我也不想做职业心理咨询师,因为没有坚强的心理素质来做别人的“垃圾桶”,或者看着别人在自己面前痛哭流涕,精神崩溃。有几次在上心理工作坊的时候,看着别人嚎啕大哭,我竟开始陷入昏睡,等别人哭完了,我又准时地醒了。自觉我要嘛是个麻木的人,要嘛是个坚强到不知道哭为何物的人,总之两者都不是正常人。然而半年的学习,不仅颠覆了我对心理学枯燥学究的刻板印象,还出人意料地引导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
考完心理咨询师后不久,我就离职了,我就开始折腾下一项——项目数据分析师。这是我一直想去学习的课程,这个学习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也算是个流行事物。我磕磕碰碰地学了半年多,当时面授地点在福州,我背着几大本书和电脑,赶早上最早的一班动车去,晚上下了课后急急忙忙地赶往火车站回厦门。我学习这个课程的目的,就是想探寻数据的规律和方法。在职时经常苦于要处理一些数据又没有好的方法,所以学习的动机,就是想当一个懒人,一个有技术的懒人。小的时候我经常被大人骂,说我很懒,每次叫帮忙拿东西为了省跑几趟总是手上拿很多,因为技术不够熟练,所以省跑几趟的后果就是经常打破碗盘,加之以前碗盘都不便宜,所以招来更深的恶名——“懒人一个”。究其根源,似乎我学习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洗清从小以来的恶名。 这门课程,还好也顺利考完,拿到了很高大上,闪闪发光的证书。
这三个学习,我都很紧凑地完成了,终于可以消停一下子了,然后就该考虑工作的事了。
工作,上班,似乎是每个人并须要做的,因为得生存下去。我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只能是富一代,或者富一代的父母。然而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成为富一代,看样子也许只能寄希望成为富一代的父母了。而到了这个年纪,该有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继续朝九晚五吗?
我回忆之前的工作,每天上班后,就呆在四角的办公室里,昏天暗地地面对四方的电脑,繁忙的时候,可以全神贯注到每一个细胞都投入到电脑里,去卫生间用小跑的,快下班的时候才发现,刚刚下过一场大雨,而我竟然一点都没有发觉。下班回家后吃完饭,接着披星戴月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休年假的时候,必定带着电脑,以便随时上网解决一些问题。这个时代,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可以24小时在全球各地上班。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性公司,说它是国际性公司,不是因为它很大,而是因为它刚好在几个时区有分公司。总公司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们正好下班,然后过几个小时,美国的分公司又开始上班了。所以它实际上是24小时连轴运转的。我一度很享受下班后,再和其他分公司同事迅速联系上的感觉,因为这意味着,我提前了半天来处理一些事务。但是连轴转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我开始失去感觉的能力,变得像绷紧的橡皮筋一样,随时会断掉。中国古人说“过犹不及”,实在是很智慧的。高压高强度的工作是难以长久持续的,一旦放松下来,无止境的倦怠感就奔涌而来了。
那一年我在高速运转当中休了一次长假,和家人去加拿大探亲,当然必定带着笔记本电脑以便随时干活。加拿大是个很美的地方,到处是一派悠闲轻松的气息(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就连池塘里的鹅,树上的松鼠都显得那么的不紧不慢,没有了国内纷纷扰扰的人群和车流,生活似乎也慢了下来。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的神经不由自主地放松了下来。当一个人放松下来后,他的感官就会开始变得敏感,似乎全身的细胞和触觉都打开了,然后本能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想法依次出现在脑子里。回厦门后,我发现自己开始慵懒起来,下班回家后,除了紧急的邮件外,我不再打开电脑干活了。
我经常问自己,我要这样持续工作下去吗?每天面对的是枯燥的数字,无穷无尽的发票和报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毫无新意。天气特别好的时候,我就不想呆在公司里面,心想,这天如果能去郊游该多好啊,哪怕没有美景,晒晒太阳也很好。于是周末的时候,我开始带孩子去运动,去听音乐会。音乐最能打动人心,让人恢复应有的知觉,它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却能在你心底荡起涟漪。心理学说音乐能疗愈,这是确实的,而疗效也是在你不知不觉间产生的。运动也是如此。
我们说知行合一,心念一动是知,就会不自觉地去行动,有了行动,改变就来了。
去年8月份,我出人意料地去保险公司上班了,目的是去学习保险知识,以便给自己买保险的时候不会被忽悠,另外,也可以学习一下如何营销。从中国的现状来说,保险代理人这个职业是很不招人待见的,因为大家对保险的印象是“保险是骗人的” “一旦被保险业务员缠上,不买不行”。种种不良印象,使得人们在听到“做保险的”,立刻退避三舍,好像遇到流感病毒一样。前几天我在自家住宅大楼的电梯里和一常见的业主聊天,本来相谈甚欢,她忽然问:“你是老师吧?”(多次被人以为是老师)我说:“不是,我在做保险。” 话音刚落,只见她脸上的某处肌肉神经动了一下,神情有些不自在,已没有了刚才相谈甚欢的表情。接着她又敷衍了我几句话,到她的楼层时,她辟邪似地急步走出了电梯。我其实很少主动讲起保险,本来去保险公司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卖保险。我自己是非常认可保险的,若有朋友问起,我才会说起保险,因为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所以业绩时好时坏,而且坏的时候居多。但是业绩不好,并不代表我对保险的功用了解得比其他人少,因为我自己也是投保人。作为一个经过专业培训的投保人,自信对保险合同的了解也是专业的。
有不少人觉得保险这个行业很好赚钱,保险代理人轻松地动动嘴皮子,就可以签单。还有的人说不该给保险行业高收入,因为无技术也没创造任何的价值,这些看法先不管它对错与否。也暂且不理会从事这个工作,需要把脸皮训练到几寸厚才可以坦然地面对各种冷落和拒绝。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保险从业人员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生病,意外,死亡这几个字眼,并且也会实际接触到相关的例子,从心理学以及催眠学的角度来看,高频率地接触这些字眼并不是个正能量的事,因为所有的暗示,均来自于你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或者语言。
一份新的工作,会推动自己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哪些是可以轻松做到的,哪些是没法做到的。有些气质与生俱来,有些才能即使初时被埋藏但终要爆发出来,最终就是让自己更多地接纳自己,就如同水仙花,把它的根茎浸润在水中,它可以长得很好,但是玫瑰花就做不到。
中国人称八十八岁为米寿,已过四十岁就是过了米寿的一半,而五十岁就应该知天命了。知天命并非什么都不做了,而是想做的还是应该去做。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经常冒出一些问题来,它们涉及到方方面面,反复地拷问我,在没有得到答复之前,它们不会从我的脑子里消失。我的意识始终没有正面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有时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发觉,噢,我已经回答了某个问题了。那种感觉,就像辛弃疾的词里面写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并且这个答案的主体不是来自大脑,而是来自身体。
催眠学说,身体是潜意识的语言。我们的手被火烫到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把手缩回来。没有人需要去考虑,我究竟是先把大拇指缩回来,还是先把中指缩回来好。这是一个不需要意识思考的过程。而我们人的意识只占有大脑的12%,其余的88%都是潜意识,所以潜意识占主导地位,会先于意识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表现在身体上,往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直觉。举个例子吧,你每天去公司上班,你并没有刻意要迟到,可是偏偏迟到了,而且一而再,再而三;还有,你上班的时候总是毫无原因地无精打采,在办公室里总是觉得压抑......那么你就要考虑下,你是真的无精打采,还是已经开始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大脑还来不及对这些情况做出明确的分析并转化成文字的时候,身体率先做出了表达。四十岁之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变得通透起来。
我常常觉得,其实人存在于宇宙中,就如同我们身体里的一个细胞一样。每个细胞都是活物,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生命轨迹。植物和动物只不过生命表现形式与人类不同而已,它们是比单个的细胞更高级的生命形式。人和其它生物互相影响着,而人与人之间也有心电感应。量子学说,不同的振动频率形成不同的物质,振动频率高的形成无形的物质,例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假设两个人处于相同的振动频率,是否必定有一天会相遇和相知?那么相遇的那一天,一定是最美好的一天。四十岁始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