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以为自己会顺其自然的结婚,生子,过完这辈子。慢慢的,不懂得什么是幸福,看到别人有人对她好,那是幸福;或者看到两人一起努力,携手未来,那是幸福;久别重逢也是一种幸福。
最近很多朋友都结婚了,看到他们开心的那一刻,我觉得那是最幸福的事,两个人能够在一起,最后结婚生子,相濡以沫。
01
他叫袁迪宝,厦门鼓浪屿人,她叫李丹妮,法国人。上世纪50年代初,丹妮在浙江医学院担任了俄语教师,遇上了她的学生,也是她一生的至爱———袁迪宝。
李丹妮的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丹妮在北京出生,毕业于浙大中文系,精通法、英、俄、中文的她,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混血儿的美貌和聪明,在她身上显露无遗。
1953年9月,福建上杭人袁迪宝进入浙江医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共卫生学科的大学生。
袁迪宝总记得李丹妮第一次给自己上俄语课时的情形:“她穿着连衣裙,像天仙一样从教室门口飘进来,每走一步我们这些‘土包子’都目不转睛地看着。”
在学校里,也许是因为几乎每次俄文成绩都拿满分,袁迪宝引起了俄文老师李丹妮的注意。
“时间久了,心里便有了朦胧的好感。有一次我们去灵隐寺爬山,我先唱了首歌,她回了我一首俄语歌。回去一查书,原来是这样的歌词:‘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满怀的心腹话没法讲出来。’我就明白了她的心意。”袁迪宝说。
在那个风华正茂的时候,二人双双坠入爱河。
后来,两人常常去散步,在西湖边,从断桥走白堤,一直到平湖秋月,义庄,孤山,从里湖回来,这是一个小圈子。要么就到宝石山,在上面坐很久,一定要从后山下去回家......袁迪宝记得,“两人坐在保俶塔下面谈天,一个钟头左右,才慢慢跑回来,送她回家我自己再回学校自修,这个活动持续了一两年。”
02
但袁迪宝有个秘密一直没有告诉李丹妮,而对丹妮的爱慕加深,陷入一种自责当中。
原来,在奔赴大学的10天之前,他已经在厦门和姐姐介绍认识的护士同事黄秀雪结婚。
在升入“大三”这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所在的公共医学系并入四川医学院(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袁迪宝需要去成都完成之后的学业。临别之际,袁迪宝终于将自己的情况如实地告诉给李丹妮。
得知袁迪宝已婚后,二人选择了坚守道德,“我没有权利把幸福建筑在另外一个女人的不幸上,去抢别人的幸福,这个结果我不能接受。”
03
半个世纪的岁月,丹妮回到法国,一直未婚。多年以后,袁迪宝的发妻离世了,在儿媳欧阳鹭英的鼓励下,他写下了给丹妮的信,寄向曾经熟悉的地址。当袁迪宝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第一封法国回信,不禁老泪纵横……
2010年,两人在厦门重逢,并在鼓浪屿举行婚礼。
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喜结连理,不仅仅是完成年轻时候的梦想,他们相互扶持、依靠,走过他们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时光。
“两人一直相守在一起,后来丹妮渐渐糊涂了,许多人事已不记得,但与爱人也仍然每日对望,每日握手、亲吻。袁迪宝吃饭时也总不忘给丹妮夹菜,总是把丹妮带在身边。”
04
最为感动的是两个人的情书,爱的味道洋溢着。
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
亲爱的丹妮:接到你的信我激动万分,认为这是一个奇迹……我倒在床上,求上帝给我启示,最后想到了,50多年前上帝叫我来认识你,是要我来爱你的。离别50多年后,再让我们相见也是要我来爱你的……
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亲爱的迪宝:你的来信收到不少天了,没有及时回信的原因很简单,我反复不停地看,一遍一遍地看,就怕忘了重要的某件往事,信难以释手,而且想得很多很多……两年来,因为常生病,我开始整理东西了,特别是书信和照片。你给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我们要重生要登记结婚
亲爱的丹妮:接到你的来信后,我日夜思念着你,只有默默唱歌,纾解心结。你独身至今,信物也留存至今,请原谅我的负罪感,我们要重生。如果你愿意,来厦后我们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你来和我们同住,我的儿、媳、孙一定会把你当妈妈、奶奶尊敬的。
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
亲爱的迪宝:你寄来的照片放在我书桌上,不论我在做什么,我不时都会过来看那张照片,你的微笑没变,还是那么甜蜜,你第一次来上课也是这个微笑……虽然50多年没见面,没有聊了,今天通过文字,感觉面前的你还是当年的你。
你那封信我看了后,成千成万的音调、诗句、色彩涌出心头,这种美感我早以为是不可能再出现在我的余生里。深夜了,我坐下朝天看月亮和星星,我朝天看莫不是想看到你吗?我深知你是真正爱过我的人,正如我真正爱过你一样。
很感动,为了两位老人的幸福感动,真正的爱情,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多少时间的蹉跎,两个人总会在一起。愿相信爱的人爱相随。
爱写作的我,分享故事的你,愿有心灵的抨击。
故事摘录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