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自己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也就是自信的能力,遇到困难或问题或任务的时候,孩子自信有能力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相信“我能行”。这样就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所谓重要关系就是孩子在家庭、朋友,或者在未来的婚姻中与其他人相处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孩子如果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自己的贡献有价值,就是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这两种是许多人追求一生都不一定能得到的。
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对家庭有用,对父母的价值,那他就会有价值感,比如说,当孩子给倒了一杯水,父母高兴地说有这个孩子真好;如果孩子帮忙做了家务,父母对孩子表示感谢和他长大的惊讶,那么此时,孩子就会意识到我可以帮助别人,我对别人有价值,就可以形成价值感。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而不是打骂、埋怨,那孩子就不会感觉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父母不会因为我做了这样的事情就不爱我了,无论我怎么样,父母都无条件接纳我。那孩子就会有很强的安全感,不至于为了取悦别人而做一些违心的事情。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对此,我的理解是“对事情的把控力”,就是孩子相信自己能把控自己生活的重要的事情,面对问题不慌张,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或者是怨天尤人。
尤其是遭到巨大灾难的时候,孩子能够去想我该怎么办,而不是纠结于“为什么是我摊上这样的事情”,能很快去寻求 解决办法 ,能很快振作起来。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能力”吧。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好像能从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做事情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商。在于真正“看见”他人,尊重他人,尤其是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不要老拿自己大人的身份替孩子做决定,自以为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这样,孩子也应该这样,孩子不懂,自己才懂。
共情是比较难做到的,共情的基础是无条件接纳,不评判,不建议,完全看到对方的痛苦,承认对方的痛苦,在共情基础上的倾听才是真正的倾听。
6.整体把控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结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是的,要想有好的判断能力,坚定的价值观很重要,另一方面还要有相当的经验和专业技能。
如果允许孩子在为家庭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时与父母并肩做事,边干边学,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这些感知力和技能来。
所以,孩子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影响出来,父母的格局,将决定孩子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