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0
今天的快扑10副里面出现了5次30多秒,这是否可以证明速度的确已经稳定在30多秒呢?只可惜好像着凉了,晕乎乎的什么也记不住,可能今天只适合联结了,另外昨天跑马扑了,上面残像严重,只能让这些桩子休息。
似乎不会有状态极好的一天,只是自律的坚持罢了,而进步就存在于这苦闷的坚持之中,变化也在缓慢看似凝滞的训练当中发生,有可能自己都很难察觉到。
上午10:15出去放松,还带着满脑的问号查询关于马扑的经验文,遇到一个伙伴,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他。他说你半小时能记几副啊,我说记到几副不是关键,我能记到6~9副,但不管是6还是9,关键是写不出来啊,只能写出一两副还不见得对。他说半小时6副应该可以写得出来才对,言下之意一小时完整准确回忆出6副其实是很容易的。
这就是高下之分了,我练得太少啊,尽管每日快扑也练得很欢畅,近几日也从10副加到近20副,但马扑练习还是少,因为马扑并不等于快扑的简单叠加。
我皱着眉头很苦闷地问他,为啥记完马扑脑袋里就乱了,地点上的组合互相串门儿,而马数就不会,是否因为马数是摊在一张纸上一览无余的,而马扑需要一张一张推牌才看得见?
他说因为扑克编码和组合重复率、相似率很高,而马数就不会。我恍然大悟,难怪马数练得比马扑还少,就很少出现混淆。
然而这并不能解决我马扑的崩溃现状,回到教室后找到倪教练的微信,准备请教一下,可是编辑好了又删除掉,如此白痴的问题,实在不好意思开口啊,刚刚主动跟同伴搭讪也是犹豫过才上前的。
可是问题解决不掉,老拖着也不对啊,尽管我知道根本原因就是练得少,深层挖掘就是编码组合不够熟悉,缺乏活化的感觉,然而还是疑虑,策略上是否忽略了什么。所以重新输入同样的信息发了出去,教练回复得很快,以两副为单位每天作为基础练习,记完用答题纸写答案。
呀,被敲到点子上了,这么简单的做法我怎么都从来没有想过,果然是水平不够。每天时间只够练习快扑,马扑顾不上,但也打过擦边球的,就是在练习广州动物园两组地点的小马扑。但是以数字形式写本子上的,而写本子上和答题纸作答很不一样的,答题纸作答需要花色转换,特别是JQK转换需要膈应一下,而且可以帮助推算每张牌的唯一性和精准性,而我却只用第3次看牌来辅助写出遗漏,这就是细微之处见真章吧。
其实倪教练这个小尾巴理论早在六七月就提出过了,我懒,水平也不够,一直拖着,做得非常敷衍,而前几天问过高手杨希,她说每天要练4组马扑小尾巴的,这就是差距啊,还说啥,练呗。
下午练快数,240个两遍4分25秒,空漏7个地点,嗯,看来两遍记住240大概是可行的。也许我应当把单位快数当作一副扑克来看待,快扑拼速度,快数拼宽度,新认知啊新认知。据说每天34次,两个星期快数就能上去了,邹班长甚至提出以快数绕过马拉松的理念,因为快数5分钟拼到400500的时候,其实马数就可以当做是2~3个快数的叠加了,但是这个离我好遥远。
不管怎么样,练了近10组快数。其中2组是用来热身的,后边的8组才是马数实战(以一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严格说起来也不能叫马数),错了13个桩,用了一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小时马数还差一行,我就能达到1000个数字了,还得再练呢,这才是人家半小时的量。
傍晚的时候,最强大脑苏泽河出现了,大神看似很疲倦,分享有限,只是让大家提问他来作答。他分享经验固然重要,不过自我感觉更可贵的是,知道了一些班里高手的水平。说实在的,都八月下旬了,班里还有一半的人都叫不出名字、对不上号。谁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明明大家日夜根本不抬头!
现在班内快扑最快的人已经15秒了(肖蕲),5分钟快数超过500了(郭子萱),数字联结小于5分钟每页了(郭子萱、陈美云、许兆阳......),看着那些符合条件的高手举手,我心中又羡慕又苦涩。我得继续做联结,至少一天三页,最近两天换了几个编码的图像和动作,速度有所降低,不过我相信只要熬2~3天,速度就可以再回到10分钟以内,我也要冲进6分钟以内,我也要达到4分钟左右!
顺便纪念一下,第5本训练日志本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