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哲学,哲学分为两个学派,经院哲学和街头哲学。如果没有经院哲学,街头哲学将变得语无伦次。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西方的几种哲学:斯多葛哲学,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柏拉图的理想世界,犬儒主义等等。
哲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生活,如果没有哲学你将难以撑过那些艰难的岁月。它起到了一个精神能量,精神支柱的作用。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哲学的引领,可能在碰到苦难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坚持下去的,就像书中讲的那个在伊拉克战争中被强奸的女人,她是一名军医,哲学让她有了活下去的意念,她不认为被强奸多么可怕,这是她没办法控制的。
书中提到,我们在接触一个哲学门派,需要问三个问题:这种哲学能不能用在我的生活中?这种哲学所倡导的方式能不能当成我的生活方式?这种哲学能否成为一个群体指导。接下来简单说下我能记住的几个哲学流派:
斯多葛学派。起源于雅典,代表人物是爱比克泰德等。它的理念是顺从天命,跟宇宙相比,人是渺小;顺应自然,活的比较开,有点类似于陶渊明的理念;它还崇尚人生而平等,这一种理念对后世影响很大,斯多葛学派认为很多事情是不可控的,只有人的意念是可控的。它追寻两个原则: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不要去纠结: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尽力做好。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提倡人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快乐。快乐哲学又称为享乐主义,对现在的影响也很大,当然争议也很大,它是无神论者,不是不相信神的存在,而是认为神是不管人类的事儿的。他把快乐分为三种:自热的、必需的快乐,比如食欲;自然的不必需的,比如性欲;非自然的,不必需的,如虚荣心。他说的一经典的一句话,樊登在读书会的时候也提到过:我们生存时,死尚不存在;死来时,我们已不生存,所以死跟我们毫无关系。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享乐主义的观点,把生死看的比较淡,他追求的是自然而为,不要人为的操控,这跟柏拉图的观点完全相反,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想要设计成人可以操控的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划去管理这个世界,让世界井然有序,堪称完美,初衷是好的,但却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也让我想到了反脆弱,如果真的像柏拉图说的那样,这个社会的反脆弱性一定很差。总有一天会完全轰塌。柏拉图的理想世界中,对婚姻和育儿的观点就很背离我们现在社会的伦理观。两人结婚由政府支配,孩子刚出生就离开亲生父母,从小到大专门培养,就为了让孩子不受这些世俗的因素的影响。所以,柏拉图的这个理想国真的只是他自己建造的一个理想的世界。
犬儒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像狗一样生活。不在乎外界人的评价,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可以当着人的面洗澡,上厕所。这个学派来源于斯多葛学派。他们不追求物欲,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后来也衍化成了两种。第一种是真正的过这种类似乞丐的生活,第二种主要是用写作来传播这种主义。
刚才提到了柏拉图,这里有三个师徒关系:苏柏亚,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师傅,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傅。他们被称为古希腊三贤。其中苏格拉底是所有这些哲学家中最强大的一位,跟我国的老子是一个时代的人。苏格拉底在死亡面前也是最有体面地一位。他死前还在跟人们探讨哲学,他的妻子一度伤心昏厥,他却一点不畏惧,直到被喝下毒堇汁。他这一辈子在追寻的就是认识自己,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我知道我是无知的。并倡导所有人都要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其他几个哲学流派没有记住。但书中还有一段内容印象蛮深刻的。就是人在宇宙面前是多么渺小。宇航员去太空的经历,会让他们对以后的人生观有变化。会意识到人的渺小,眼前事情的微不足道,心胸能更宽广一些。所以他们说,如果各国家的首脑能去宇宙中开一次会的话,这个世界一定会非常和谐。
这个课,听了三遍,觉得应该再听一遍。以前说过对哲学感兴趣,却没有真的去思考过,实际上,它对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如果能把每一件事都和哲学联系起来,站在高处去看问题,用一个抽象的理论去概括,去指导的时候,我们就会看清一些事情,因为你会上升到一个高度,去把共性的东西抽出来,当一个特殊的事情变得具有共性的时候,你就更容易接受,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
这些只是我看到的冰山一角,而我只想了解更多。在听陈果老师的《幸福哲学课》时就觉得哲学是一门人人都需要了解的艺术。在这个人生走廊里,我想打开哲学这扇门,想进去好好的欣赏一番,待出来的时候,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每扇门后面,都能在它的指引下吸收更多,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