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睡不好的时候,打开了app听诗经。诗经句子短小精悍有韵律,有助于催眠,又有一堆认不得读不会的字可以学习一下,可谓一举多用。
开篇第一首《关雎》,这不是高中的时候学过么。但凡古装剧里读书的场景,一群人摇头晃脑跟着夫子吟诗,张口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好逑十有八九读成第四声,以为逑通求,是君子喜好追求淑女的意思。自小学过这篇文章之后,最乐意在大家看电视正带劲的时使劲显摆:“哈哈,应该是君子好(hao,三声)逑,逑通仇,是伴侣的意思,好逑是好的伴侣,哈哈哈。”这篇跟着背下来,问题不大。
《氓》也是高中的一篇课文,把meng读成mang当然不会。《桃夭》是脍炙人口的一篇,铺天盖地的古风文都不忘引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华通花,上过高中的我是不会读成华丽的华的。这么看,我也是有文化的银嘛。
读到《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濩?!絺?!绤?!斁?!好吧,虽然我上了高中,仍然是文盲一只。但这不是打击最大的,前面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我不假思索就读成实施的施,肯定是在中谷播种嘛~。然而,并不是,施(yi,四声)意为蔓延,葛的藤蔓四处蔓延,布满山谷。接着读到《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又碰见老朋友施了,嗯,该读yi。然而,并不是,施(shi,一声)意为布置,在宽阔的大道边布置捕兽的密网。借我盘豆腐我想撞一下,谢谢。
可见生僻字实在不会,还会虚心查一下,平常用熟的字,反而更容易闹笑话。像是《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非常有画面感,走的时候还是杨柳依依的春天,回来的已经是大学纷纷的冬日了。最初我以为回去的路上是有雨有雪,雨中夹雪。现在才知道雨(yu,四声)是落、下,至于途中有没有夹着雨点,不得而知。又如《甘棠》中“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一句,枝繁叶茂的甘棠树,不要剪它,不要弯它,不是因为召伯shuo了不要剪,也不是因为召伯看到这棵树很喜yue,而是因为召伯曾经停留在甘棠树下,人们爱屋及乌,不想去修剪它。说(shui,四声),意为停留。
还有有些字古音今音不一样,更是头疼。毕竟古人不讲普通话,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又过了几千年之久,读音有大变化也很是正常。《草虫》里有句“既见君子,我心则降”,降作下降的降解,看见君子,我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也说得通。但是第四声的降,与前面“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不押韵。降的古音为hong,二声,意为放松喜悦,与chong对应,好像会更悦耳一些。《羊羔》里有句“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皮裘,由素丝交错缝制。古人真会享受啊~皮作兽皮解也没有歧义,但据考皮的古音po,二声,就是皮袄的意思,也与后一句的素丝五紽(tuo,二声)押韵。有人觉得古音今音意义差别不大时,可读今音,便于使用,不容易搞混。有人就说诗歌韵律不能丢,否则就少了一层美感。直搅我稀里糊涂。又有人说你们都不对!你们说的古音才不是古音,诗经是上古传下来的,应该读商周的古音。请听以下两段《关雎》。
听完我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不仅跟普通话迥然不同,两个版本相互之间也完全不一样!到底上古的华夏族是如何发音,即便钻研得如何认真、考究得如何仔细,恐怕也难再还原当时的音调。况且历经岁月,大部分的古诗词传下来用普通话读依然朗朗上口,古汉语的音韵对普通人来讲用处不大,于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迅速放弃了上古音。那么,不算特别久远的古音和今音之间怎么选择呢?其实一向特别反感歌词不押韵的我,在接触其他诗词的时候是更倾向于古音的。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字读xia多么舒适,但架不住现在小学生课本都改成xie了,我小侄女跟我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又比如“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否通不,读bu才跟下半阙的韵脚一致,可你要是读bu,必然有人笑话你不识字。
统一的普通话有强大的力量,也许过了很久以后,坚持压古韵的读法也会变得与上古音一样,意味不明。听诗经只是为了催眠,何苦操这么多心。只要读今音没有影响本意,就读今音。若是知道合辙押韵的古音,那朗读用古音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