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人如果不活在现实之中,而去一味的追求别的东西,那么他就会远离现实,更加远离现实中的幸福。
阿德勒的哲学告诉我们:生命应该是一个个连续的点,而不是一条直线。最好的幸福就是活在当下。而活在当下总是被很多人误解为享乐主义。
《幸福的方法》里将幸福分为四个象限,第一种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放弃未来幸福的,是“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是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的“奔波忙碌型”,这样的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他们不会享受过程带来的成就感,而一味的追求结果。最终的结果也许可以带来短暂的快乐,但那不是幸福。因为痛苦的过程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无法被短暂的快乐取代。第三种是对生命已经丧失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拥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希望的“虚无主义”。第四种是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还能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感悟幸福型”。“奔波忙碌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的努力,享受努力过程中的每一个时刻。比如我们去黄山旅行,让我们幸福的是从准备到回来,整个过程的点点滴滴,而不仅仅是爬到了山顶的那个瞬间。
这就是活在当下最好的状态。有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着。如何能制定有意义的目标,关键在于你关注什么。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告诉我们,在每个人关注圈内的事物里,有一些是可以被掌控的,有一些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出一个较小的“影响圈”,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作能及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积极,影响圈会不断地扩大。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会全神贯注于无法控制的“关注圈”,紧盯别人的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的把自己当成受害者,给自己消极行为找借口。错误的关注让他产生消极的情绪,再加上忽略力所能及的事情,影响圈不断缩小。
关注在“影响圈”,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在“关注圈”里则无能为力,把主动权交给了外界。简单说,你关注的是你可以掌控的事情吗?如果不是,那你将无法设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更不能体验到幸福。
所有的真理都是相通的,中国的孔子曾经就告诫世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官位,而是要担心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本事。不怕没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而值得被人们知道的人。”能不能有官位,是担心也控制不了的,这就是焦点在“关注圈”,因为得不到官位而焦虑、怨恨。而关注自己的才能,我们只要好好学习本领就可以站得住脚,这就是焦点在“影响圈”。担心自己不出名,焦点在“关注圈”,担心反而会导致消极的行动。而担心自己的才能够不够出名,够不够当专家?就是关注“影响圈”,让自己的学识努力达到专家的标准就可以了。
把精力放在自己“影响圈”内,做力所能及的事,订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享受整个努力的过程,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