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06届超女的一次重聚上热搜了。
06超女时隔14年,首次荧幕重聚,原本以为点开会是温馨的画面,没想到是一场撕X大会,场面无比尴尬。
最近,《王牌对王牌》请来了嘉宾尚雯婕,在最后的环节,节目组将2006年的快乐女声请来录制现场,想给尚雯婕一个惊喜。
当《唱得响亮》主题曲响起时,当年一起参加比赛的选手许飞、厉娜、唐笑、韩真真一同出场。
尚雯婕先是一脸懵逼,后来变得激动起来,一度蹲下来掩住脸,不知所措。
原本以为剧情会朝温馨煽情的方向发展,没想到昔日的“姐妹”开始控诉尚雯婕为何常常缺席聚会,“其实我们有聚会,但是都没有你。”
言下之意就是,你为什么不合群?为什么不参加聚会?
随后许飞很严肃地质问尚雯婕:
“我微博私信你过,你从来不回复。”
“我们一起的经历很宝贵,你为什么要把我们弄丢了。”
“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包裹起来,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
对此,尚雯婕解释道:我很少上网,确实没有看见你的私信。
而她没参加聚会并不代表她不合群,她也永远记得当年共情过的一群人。
说得很清楚,一起比赛过,并不是朋友。
尚雯婕还解释了自己其实不擅长交朋友,不喜欢聚会,不喜欢热闹,到现在为止也没什么社交。
许飞回去还发了一个长微博,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工作遇到尚雯婕,几次想要加她微信,结果她都说没带手机;
2.上节目是冲着劳务费去的;
3.节目组对最终播出做了剪辑,实际情况更糟糕;
4.尚雯婕太虚伪了。
总而言之,这件事最大的矛盾冲突点是尚雯婕比赛完之后跟其他超女就没什么联系了。
许飞:为什么私信不回,微信不加,聚会不参加?
尚雯婕:我不喜欢聚会,不喜欢热闹,我没什么社交。
不禁唏嘘,这场批斗大会,撕开了多少成年人的面具。
前不久,曾经的小虎队成员,陈志朋在节目《出圈》中,谈及了之前对苏有朋在节目里提到的小虎队约饭的回应。
“礼貌上的大家都得回应。现在网友们特别直接,你不回应的话,又说你怎么不合群。”
来自访谈节目《出圈》
“本来就是礼貌,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习惯是谢谢、请、对不起,最多加一个离开,请离开。”
就算回应了,也可能没法履行。
因为他们三个人私下很少聚会,甚至连群聊也没有。
前飞轮海炎亚纶,上节目也坦然表示过说解散后只和吴尊有联系,其他两个连朋友都算不上,不是玩在一起的人。
一个组合都不是朋友,何况是参加同一个节目超女。
明星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呢?
我们上班的同事上学的同学,跳槽了,毕业了,我们不一定会和他们保持关系,或许见了面或者在网上会寒暄,下次记得一起出来聚聚啊。
可是下次又是哪一天呢?
其实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
成年人的拒绝都是悄无声息,寒暄不过是一场体面的告别。
在一期《向往的生活》里,节目组邀请了好几个年轻嘉宾来黄磊的“蘑菇屋”做客。
来的年轻艺人大多是选秀节目出现的新面孔,黄磊一个都不认识,并没有表现应有的热情,只是拘谨地对客人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一向高情商的黄磊变得罕见地不活跃。
甚至对何老师感慨:今晚你们玩,我就先睡了。
而当他的多年好友老狼来了后,他才露出真诚的笑容,立马上前拥抱,黄老师瞬间高兴地像个孩子一样,笑容重新回到脸上。
夜里大家围坐在一起闲聊谈心时,黄磊直接地对大家说:
“你们一堆人来,其实我没什么感觉。”
“因为我和你们不熟,我没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扯。”
黄磊说:我跟老狼熟,我就愿意跟他在一块儿。
因为这句话,黄磊被送上了热搜。
很多人觉得这样不好,作为蘑菇屋的主人,冷落他人不是待客之道。
看似很“撕破脸”的几句话,反而撕掉了多少成年人的面具。
现实中,有多少人在推杯换盏间,各自带着目的违心地碰杯,收获“坚固”的友情?
因为怕被说“不合群”,无休止地和朋友聚会,吃喝玩乐;
为了所谓的“人情“与”面子”,去参加一些无意义的活动;
因为担心被排斥,勉强自己跟室友组队开黑;
两人频道不一致,没有交集,无话可说,却因为一些原因还要来往;
因为不会拒绝,强迫自己答应别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因为想炫耀自己认识的人脉,频繁社交以扩大自己的圈子。
......
人生来便是群居动物,社交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我在聚会上多认识一个人,那我就可能多一条路。
他们总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总觉得朋友越多越好,谁知道哪个能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呢。
可实际上,很多人从未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为了假装合群,为了拓展人脉去讨好的那群人,他们真的可以称之为你的“朋友”吗?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人的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极限,分别是10个、30个和60个。
10个,人是你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安全底线。
30个,是时不时会联系的朋友。比如你大学毕业以后,还会问候的同学。
60个,就是关系最淡的朋友。你们可能是点赞之交、可能只是饭局上认识,互加了微信,聊过几次就没有联系了。
也就是说,一生中,你真正的朋友不会超过10个。
汪涵曾在节目中自爆,曾把范冰冰和陈坤的微信都删了。原因很简单,不为维系人脉而交朋友,减法式的社交让他感到很爽。
一语点醒梦中人。
太多人把「朋友多」当做炫耀的资本,活生生把朋友这个“质词”,变成了量词。
为了积累人脉不断地融入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周旋饭局、迎合周遭,交到了所谓的朋友,却弄丢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奇葩说》曾经有个辩题:“我不合群,要改吗?”
很喜欢颜如晶说的:“这不是一道是非题,而是一道选择题。”
我们常常被人指责不合群,太孤僻。但不合群就一定是错的吗?不合群就一定是社交能力不行吗?
而我们最大的无知便是把它当成是错误的,然后深陷其中,仅仅是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
我们讨好了所有人,唯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给忽略了。
其实在喧闹的环境中,也有独处的方式。
如果有些聚会交流让你感到不适,直接拒绝就好,就像黄磊一样说出来,“我和大家不熟。”
不强行融入,不熟说出来,比假装熟,让大家都舒服。
如果一个社交场合你判断是无效的,即使立刻离开不合适,你可以找到一个独处的方式。
打开一本书,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我想自己坐一会。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盲目“合群”,而是勇于拒绝“无用社交”,让自己变得“不合群”。
写在最后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
底下有几个高赞的回答是这么说的:
“每个人都走在人群里,你走得离我远了,就会离另外一些人更近了,未必不是好事情。”
“总有南辕北辙,不求殊途同归。岂能尽如人意 ,只愿无愧我心。”
在人生的转折点,我们似乎都经历过友情的盛衰,我们总会和一些人渐行渐远。
你要知道,人海茫茫,能陪你走一程的人很多,但能陪你走到最后的人却寥寥无几。
时间,会留下最值得的人。
不要去勉强去维持我们是好朋友的假象,相对无言,相对无趣,不如相忘于江湖。
就像余华那样:"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新的生活。"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