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期中考试了,但第三单元还没结束,无论如何,期中考试必须考前三个单元。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课上根本没有时间讲题,所以把《学案》及《课后练习》的答案整理,望各位同学自己课余时间对一下。
首先,本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概述。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出现了两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苏俄先后实施战士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辉煌,但也有弊端,虽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为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对经济全面干预,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其实,美国经济的真正恢复是在二战中)。二战后发达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其次,本单元的时空定位和单元知识网络。
再次,《学案》答案。
最后,《课后练习》答案。
14课答案:
16.(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
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
(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
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
15课答案:
16.(1)经济危机。
(2)措施: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3)直接效果:解决了美国人民的现实困难(提高生活水平)。
(4)目的:克服经济危机。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
16课答案:
16.(1)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财政支出高。
(2)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但同时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滋长依赖情绪,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17课答案:
16.(1)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状况: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
(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3)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