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天在周冲的公众号看到她写的关于张爱玲的文章,其中有提到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写的《我的姐姐张爱玲》,作为一个热心八卦又曾经喜欢过张爱玲的吃瓜群众,迅速决定看这本书。
我对张爱玲的感觉一直还蛮复杂,记不起来是哪一天突然知道她,也许是初中在书店忽然看到她写的《私语》让我深有同感,也许是语文课上老师对她那句旗袍上的跳蚤的引用让我产生了好奇,我真的记不起来是何时何地以怎样的心情去好奇她了。
只记得高中时在新华书店旁边的那家小小的二手书店买了她的《倾城之恋》,后来又陆续看了她的其他作品,到了大学还爱屋及乌的看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也断断续续的看别人写的关于她的回忆,现代人关于她的一些猜测与臆想。
看她的弟弟张子静这本回忆她的书的时候,我已经过了那个愤世嫉俗,情感容易外溢的年龄。所以去楼观台的路上,我一边闲闲的看书,偶尔从看书的缝隙间看看窗外的风景,心情是非常的自在舒适的。
曾经那些不能理解的地方,也慢慢因为自己的经历结合书里的内容有所懂得了。
人们看待事物往往无法客观,总带有一点自己私有的主观意识。那个时候我曾经切身体会的到她笔下父亲的冷漠与自私,与母亲的隔阂与愤怒,但是通过她弟弟笔下的回忆,却又有了另外一种角度,这种感觉很微妙,但是并不妨碍我对她的喜欢。反而更加加深了我对她的理解与同情。
这本《我的姐姐张爱玲》非常纪实的回忆了他们在一起时的事情,一直到张爱玲逃出她父亲家,也依然用他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她。我总觉得作者张子静有点自卑,而且有点想要讨好张爱玲的粉丝的感觉。这让我突然想起小学时有天看中央台的一个节目,采访那个唱澳门回归歌曲的女孩子的弟弟,问他觉得他的姐姐唱的如何,那个孩子非常不给记者面子的说,她唱的难听死了,没有我唱的好听!
我总觉得,作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写了一些想要讨好别人的东西,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却隐藏在这“两行之间的第三行”,以我的眼力却无法看的出来了。
因为心里有这种感觉,所以对这本书倒是猎奇心理更多一些,理解作者的心思就少了。也许吧,名人的家属就是比较为难,对待他的拥护者你是不能放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也许。
不过书里除了写那些我已经知道的张爱玲的童年,家谱,和胡兰成的感情之外,还写了张爱玲关于写作的一些个人用功方法,这里我倒是蛮感兴趣的。
在《早慧·发展她的天才梦》这一章,作者写道:“她说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的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路上、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后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
以及,提高英文和中文的写作能力,很好的办法即: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反复多次,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经常这样练习,中英文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这些方法是张爱玲和她的弟弟交流时说的,想必她一定是在香港上大学时曾经苦练过,所以后来才能有这样的成就。
不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和目的去写的,但是这本书看起来很轻松,他虽然没有过人的才情,但是文笔读起来也趣味十足,关于张爱玲的事情写的也都挺吸引人的,哪怕只是因为张爱玲本身的缘故。
让人觉得有点唏嘘的,是从书中他写他们那个显赫的家世,联想他的一生,生活在一个十四平米的房子里,一生没有结婚,据说是因为他的父亲抽大烟没钱给他结婚,而后他也厚道的给他的后母送了终,到了老年还想攒钱娶个老伴而不得,担心自己哪天身体不好不为人知,所以只要在家里就把门开着,这些看起来琐碎的细节却让人觉得有点心酸。
昨天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人这一生,大概还是平淡生活着为最好,然后努力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却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而张爱玲和张子静姐弟两却恰恰都没有这样的人生,想起来倒是让人觉得怪难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