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天气很阴,我盼着天上早点儿可以降下点儿雨来。
我默默地念叨着,雨来,雨来,雨便像听到了我的心声似的,雨真的来了。
其时雷声隆隆,闪电骤劈,这雷阵雨一来,天地间一片昏暗,不辨颜色。
我想,在这样的天气,适合用紫砂壶烫一壶好茶,坐在红木桌边,一边喝着好茶,一边打开冯骥才先生的《俗世传人》,细细品读那天津卫里的三十六篇故事,岂不快哉?
今天我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药糖的故事《四十八样》,顾名思义,这四十八样指的便是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的,在北京,天津两地广受欢迎的药糖。
因为天津有个卖药糖的人叫俞六,他做的糖里喜欢掺各种药材,如茶膏,丹桂,桃子,李子,柿子等,他还要把好吃的蔬果也掺进去,比如鸭梨,桃子,李子,柿子,香蕉等,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总共四十八样。
故事里的俞六一开始也跟普通的生意人差不多,踏踏实实的做药糖,做好了就在自己家门前卖,但是,做生意是要讲究窍门的,因为他嘴笨,不太会说,虽然药糖样式多,色艳,味道好,但是他不太会宣传,没有几个人知道。
后来,俞六通过和邻居刘二爷的交谈得知了,做生意是要讲究绝活儿的。
刘二爷说,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儿了,而天津人认绝活儿,只服绝活儿。
这句话里的绝活就是真本事,要是你没有真本事就在天津混不开,而你要是一味地学别人的,就不是绝活儿,也不可取。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感触,因为我是一个从十二三岁就开始看言情小说的人,看到了现在,有时候我觉得一些作者写的还没有我好,所以我就萌生了写言情小说的想法。
但是,当我满怀憧憬写出来后,总是无人问津,我问身边的朋友们,他们都说故事不错,文笔不错,就是这样的故事太千篇一律了。
于是,我便明白了,在现在这个瞬息万变,互联网的社会,需要的不是那些一直模仿别人的人,你模仿的多了,有时候自己也觉得自己写的文章,就像制造了二手垃圾,读起来味同嚼蜡。
而写文章出众的那些大作家,每个人必定有着自己的风格,也就是绝活儿。
就像文中的刘二爷说的,“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
这就是说,那些作家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写作已经很出众了,这样的本事,你未必也有。
而作为一个新人作者,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边读书,边思考,到底自己的绝活是什么呢?
绝活肯定不是只凭你臆想就有的,绝活儿就是你要琢磨出来自己到底擅长写什么类型的文字,然后努力的练习,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也是我努力创新,不拘泥于一直写古风的原因。因为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故事里的俞六后来在刘二爷的提点下,找到了一种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做生意方法,他每天用一根扁担,担着两桶柜的药糖出去卖,别人卖糖用镊子给人夹,他用的是小铜勺,舀糖灵巧的很。
别人卖糖就是挑着一根扁担,两边吊着两只桶柜。而他在这方面细节上也做了处理,他把柜桶的提梁上边各雕了一个龙头,龙头上还伸着两根弹簧,拴着红绒球,为的是挑起来一走,红绒绒的绒球就跟着一颠一颠。
他还想了很多好方法,来让自己做到不落俗套,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
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现代网络文学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你想要做一名作家,那么就不要盲目的跟风,因为这样的话,你要写出一个典型的人物太难了。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现代文学或古代文学,这些东西初看不打眼,但是正所谓好文章不易得,三年得两句。
而写文学作品的好多作家,字数上也许只有十万字,或者二十万,远远没有当今的网文多,但是质量却要远盛于网文。
故事里的俞六最后立住了自己的一手儿绝活,并且通过几句词,让其他卖糖的人不敢来偷艺。他成为天津卫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作者冯骥才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他写的很多文章都有当地的味道,他的语言既厉害又幽默,既幽默又厉害,通过他有趣的叙述,我似乎可以看到文中的一个个人物都鲜活起来了。
从今天开始,我们有意识的去多读读文学作品吧,愿你们都可以在阅读中沉淀下来,时间会给你最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