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外公离世已近20年,很早就想写写有关他的故事,却总感觉无从着手。
外公没有儿子,连续生了三个女儿,我母亲最大,曾经短暂的跟随外婆,后来又被他要了回来。另外两个女儿也都送人了。据母亲说,他一直想要个儿子,因为外婆连续生了三个女儿,被他嫌弃,最终也离开他改嫁他人。此后,他便跟我父母生活直至终老。
记忆里,我从小跟着外公长大。家里四五个兄弟姐妹,他单独宠我一人。他到哪里游玩,都随时带着我前往。小时候,包括周边的泰宁,清流等县城都跟他去过。他往往到旅社住宿,然后带我到附近店里吃混沌,扁肉等面食,对于当年应该算是奢侈品了。吃完,就带我到县城的公园里玩,公园里当时有旋转飞机、木马。我坐在上面,非常开心,等外公推动飞机越转越快,有点头晕害怕时,便叫外公赶快停下来。母亲常说:外公这是把我当儿子养了。
外公从不下地干农活,家里农忙时,也不见他帮忙。他只鼓捣自己的事情。没钱花时,便向母亲要,父母亲都会给他点零钱花。不给他时,他便骂骂咧咧。不是父亲小气,当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8口人吃饭,非常艰苦。因要钱的事情,甚至有几次和母亲发生口角。他甚至握着一把菜刀在手中晃了晃,嘴里装腔作势嚷的很凶,说道:如果不是看在家里这么多小孩子,就把你们给砍了。一次,母亲实在气不过,便走过来抢他手里的刀,居然不小心用刀口把他额头划了一道口子,他便捂着额头跺着脚喊,不孝呀不孝。
外公其实心灵手巧。他会制作竹篮, 他的竹篮取材山中的成龄苦竹,将其切成竹篾,接着将竹篾编织在打好的竹篮框架里,篮子便慢慢成型,最后用红色油漆在上面描绘简易的“梅兰竹菊”或者各种符号等图案。他制作的竹篮样式精美,经久耐用,并有大中小三种款式可供挑选,当地人都喜欢用他做的竹篮。
外公好酒,他经常叫我帮他去买一种叫小角楼的白酒,好像酒精度有五十几度。一次见他将白酒倒一点到桌子上,用火柴点燃,当时我看了感觉很惊奇。好酒的人也好吃,当时农村电费贵,一度电竟然要1块多钱,家里都舍不得点电,只在晚上照明的时候开开灯。他就在房间里偷偷放个电炉,半夜悄悄的起来煮面片、线面之类的点心吃,我也往往被他叫醒一起品尝。但到交电费时,父亲便发愁,最终知道是外公搞的鬼,却对他无可奈何。
外公厨艺不错。村里有红白喜事,都叫他去帮忙。当时农村办酒很热闹,一般正式宴席的头天便开始准备,尤其是结婚酒,一般要吃喝三四天才结束。迎亲接亲时,唢呐、锣鼓生响起,非常喜庆。他都会带上我,他在大锅旁忙碌,我就坐在灶旁烤火。等到目鱼、蛏干之类的好菜出锅了,他便夹一块让我先品尝。客人散了得空后,他们这些厨子便另外炒几个菜,我也跟着兴致高昂的吃喝起来。有时候,忙到很迟,我便迷迷糊糊的先睡着了,到了深夜,他就背我回家。
后来,我渐渐长大,开始独立生活,尤其读师范时,往往一个学期才回来一次,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发的少了。毕业后参加工作,由于不在家乡教书,只偶尔回家一趟。记忆中,只给了他两三次不多的零钱花。当时他已经越发老迈,没有挣钱的能力,但是看到我,却极少有主动开口讨要零花钱。
98年,在哥哥办完婚酒几天后,母亲照常去敲他房门叫他吃早饭,却始终未开门。后来父亲将门撬开,发现他已经溘然长逝。有时候想想,这样也好,开开心心吃完几天酒席,便安心的走了,没有病痛。
每年清明,我都会到他墓前,烧一炷香,敬一杯酒,祝愿他在天堂一切安好。
(作者笔名:伤心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