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呆了两周,自然谈不上对这个国家有怎样深入的了解,但与人说起总能说上那么一两句。英国与我的关系没有特别的柔情蜜意,只觉得它在欧亚大陆的另一边挺好,只觉得来过这片土地很满足。从踏上英国土地的那一刻起,我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去观察他的特别之处,有时欣喜有时失望,终觉得无需过分的期待。因为无论如何,这也是人间里的一个国。英国的文学、历史、建筑、歌剧呈现这个民族对艺术的执念,艺术属于人间并且具备穿越时空的力量,面对这种美丽,我会惊叹,但无法占有。
剑桥掠影
英国各城,在剑桥逗留最久,学习和漫步。剑桥的美,美在建筑。无论指一下某处的建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哦,那座圆顶教堂,是英国最老的教堂之一。还有那件不起眼的小房子,或也住过祖孙三代。小别墅式的排屋林立,屋前是一方小空地,或是铺草,或是种菜养花,全凭个人喜好。屋子裸露的砖块一丝不苟地相互契合,构成整排、整面的橘红,夕阳下,只觉得整个小镇弥漫一种奇异的温暖。
泛舟康河上,你会看到各具风情的剑桥大学的学院,国王学院、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光听名字就觉得够传奇的。那些彩绘纷繁的玻璃窗,不知是哪个世纪的遗踪,凝聚着宗教与艺术的奥秘。漫步剑桥的街巷,你觉得这是一座再小不过的城,却处处是有趣的摆设和雕刻,比如大学图书馆前转动的图书、某个学院前雕刻的古希腊哲人的头颅、霍金揭幕的那座世纪之钟。三一学院大门右侧的草坪中间,长着一颗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据说这树的远祖曾启发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令人忍俊不禁。
康河的水缓慢荡漾,像在剑桥的生活一样。我看见的人,慢慢地说,慢慢地走,慢慢的生活。突然地羡慕起这座古老小镇上的人们,不为生活忙碌奔波,只为这一刻的自在和悠闲。闲来无事,便去剑河punting,或是直把草场作沙滩,裸着背享受一个下午的日光浴。尤其是下午茶的时光,三五好友,品茶闲聊,也极美妙。
教堂奇观
在英国看的最多的就是教堂,各式各样的教堂,或大或小。从伊利大教堂到约克郡的塞尔比教堂,再到哥特式的罗斯林教堂,最后是著名的西敏寺。感觉似乎无法用语言去描述这种初见时的壮观,你会发现自己那么小,好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沙。天空碧蓝,这座教堂独自在天地之间熠熠生辉。侧面看去,它似一艘正待扬帆的巨轮。走近,你会被这种庄严、肃穆、神秘的氛围吸引。高高的拱顶下是整齐的座椅,空旷的环境造就一种无言的威慑。两侧精致的彩绘玻璃也只属于中世纪的天主教了吧。我依稀辨认玻璃上的圣经故事,有一幅似乎是耶稣使风平浪静的神迹故事。如此精雕细琢的工艺让我不觉想起中国的瓷器。
说起英国的教堂恐怕说起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从前听闻欧洲教堂建筑的盛况,如今亲眼所见,仍是震撼。不仅因为其古老,更因为其壮美中的精美,宗教中的艺术。
伦敦盛景
伦敦的盛况从何处说起呢?即使我不说,也不会减少其一丝一毫的繁盛。一天的时间不够我了解伦敦,走近伦敦。在英国的最后一天,大英博物馆、白金汉宫、大本钟、伦敦眼、伦敦桥目不暇接。大英博物馆中有一个中国瓷器馆,笔者实在浅薄,不懂什么名贵瓷器,但还是为眼前的瓷器展所震惊,真有春色满园百花怒放之感。汝、官、哥、均、定五大名窑,在异国他乡带给我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初见正德年间的青花瓷,恍若撞见绝世的容颜,令人移不开眼。清朝的粉彩瓷器,比书中所述更美,每一笔描绘、每一种色彩都那么灵动,仿佛荡漾在水中。遗憾的是中国馆因为维修没有开放,但遇见如此精绝的瓷器也可聊以安慰了。
夜晚降临时,逢上一场《歌剧魅影》的演出,在最后一幕的音乐声中痛哭流涕,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精心的装饰、绚丽的舞姿、美妙的歌喉、丰富的表情演绎着一个诡谲的爱情故事。
离开英国后的第一个早晨,我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一觉醒来,仿佛做了一个长长的英国梦,我好像梦见什么悲伤的事情,却忘记了。也有同样古老的城,在地球的另一头,这样挺好。
我在想,这次英国之旅于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写了这些文字又在纪念和回忆着什么。也许真的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只是单纯地走过,笑过。我们二十多个人飞越八个时区来到这里,遇见一群可爱友善的导师,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两周的时间。有些人啊,真的永远不再见了。而那些我们共度的时光,是真实的记忆,在岁月里埋葬。
我又得到了什么呢?于英国而言,我真的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带走的,只有自己被英伦文化浸染的心。于自己而言,终是鼓足了勇气和老外们开始交流。真的没什么可怕,我还暗自好笑自己在退税处据理力争的模样。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不要低估自己的韧性。还有就是更加爱上了中餐,英国作为黑暗料理王国果然名不虚传。
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作为莎士比亚、勃朗特三姐妹、狄更斯的故国有太多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作为刚刚脱欧再次迎来女首相的国家有太多的趣闻轶事可以挖掘。英国是一个大乡村,草场遍地,牧草丰厚,牛羊成群,宛如圣经中的迦南美地,流奶与蜜。而所有的美好都点到为止,英国虽好,总有一种游子的漂泊感。拥有而不占有,拥有到此一游的经历,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