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
幸福是一个主观的东西。
阿德勒的这套哲学,是教你怎么主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事情就是这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个情况 —— 但是意义,你可以自己选择。而选择了意义,你就选择了生活模式。
改变生活模式用不了太多时间。你不需要熟练掌握英语、不需要成为国家级运动员、不需要考上哈佛大学就可以改变生活模式。这几乎完全取决于心态上的转变。
具体的应用方法:
1.活在当下---对自己
弱者追求幸福的路线图是先进步,认为自己只有进步了才能获得幸福 —— 而强者的路线图则是先要自由。
进步这个路线图为啥不对呢?因为你永远都在路上。就好像登山一样,你以为只有山顶是幸福的,登山的过程是幸福的代价。可是如果登不上呢?如果登上之后又发现更高的山呢?这样的生活等于是被某个目标牵着走,不自由也不幸福。
阿德勒哲学认为人生并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地的线 —— 人生是无数个“点”的连续。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好好珍惜、好好体会,好好享受。
换句话说,阿德勒希望你能认真地活着。认真不等于深刻,人生没必要深刻 —— 认真就行了。
认真,是最基本的态度 —— 是对自己的态度。那对别人应该怎么做呢?
2.课题分离---对他人,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看这就是课题分离。爱谁、信任谁、帮助谁,那是你的课题,至于说这个人会不会爱你、会不会辜负你的信任、会不会对得起你的帮助,那是他的课题。
3.建立共同体感觉---人际关系的终点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终点则是建立良好关系,也就是“共同体感觉”。课题分离解决自由的问题,共同体感觉解决幸福的问题。建立共同体感觉分三步:
第一步叫“自我接纳”。自我接纳就是要接受自己 —— 我有这个缺点那个缺点我承认,但是我能接受我自己。
第二步叫“他者信赖”。阿德勒要求我们无条件地相信别人。现在我们知道这一点有博弈论的支持。在长期博弈中,最好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无条件地合作,如果被坑了下次再惩罚。
第三步叫“他者贡献”。幸福来自对共同体的贡献感。当然这不是自我牺牲。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步其实是一套递进的逻辑。有了自我接纳,每个人承担自己的后果,你才不怕被别人背叛,你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是伙伴,你才愿意做他者贡献。
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
4.唯心的学问
阿德勒这套人生哲学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吗?当然不能。哲学不能当饭吃。
阿德勒的哲学解决的是让你幸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