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虽然六一儿童节原本是为了悼念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但是近些年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六一的含义也变了,不管怎样,无辜的孩子们还是值得一个幸福的家庭与童年。谨以此文献给无数的家长“预备军”,希望他们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儿童节都能幸福快乐,更希望这些孩子们除了儿童节之外的每一天都能尽量幸福快乐。
最近“建议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的提案在各种社交平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撇开此提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案本身的存在就从侧面印证了养育孩子并非易事。近些年来网友们对于原生家庭的讨论、父母子女关系的讨论、育儿问题的讨论更是层出不穷,生育焦虑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生命中其他任何选择一样,生孩子或者不生都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到底要不要生孩子重点在于考虑这些代价是否在我们个人的承受范围内。生养孩子本身涉及到另外一个生命,是件大事,虽说不可能完全准备好,但是我们讲究“不打无准备之仗”,本着对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养育一个孩子之前以下问题还是很有必要考虑清楚的。
01 是否有付出全部时间的觉悟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在没有任何娱乐设备或者事务要处理的时候是很难独处超过15分钟而不产生任何负面想法或情绪的。难以自理的小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往往需要别人24小时的陪伴,当然这个“别人”可能是爸爸,可能是妈妈,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同龄的小朋友,可能是育儿嫂,但是终归是有一直从别人那获取关注或照顾的需求。当家中迎来一个新的生命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家庭成员的个人空间都会被压缩,尤其是孩子父母,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只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工作时间是属于老板/客户的,工作之外的时间是属于孩子的,甚至连睡觉时间都会被分割成碎片,直到孩子成长到同样需要个人空间的一个阶段。
孩子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但是如何教育和引导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讲究合适的方式方法的。作为一个常常被家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的人,我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在面对小孩子时非常有耐心的人。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能不能做到足够耐心,除了和自身向下兼容的意愿与能力相关以外,还和空闲时间的多少息息相关:
当生活中的其他担子有别人替自己抗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做一个有耐心的长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和孩子“对线”,以和孩子同样轻松的状态来跟孩子相处,遇到问题时不会因为忙着别的而无暇考虑孩子的感受,反而可以有精力思考如何能采取更可取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
反之,我们来设想一下,作为一个要对很多其他事情负起应有责任的成年人,当自己哪怕回到家还依然花时间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时,我们还能否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当家中有其他人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能否同时兼顾孩子的需求?当处理完一地鸡毛终于可以喘口气或者希望能有一些个人空间来收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能否做到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当我们想要高度专注于一些新知识、get一项新技能时,甚至当我们只是想进行一些常规娱乐活动时,比如刷个手机看个片,孩子很有可能会在一旁干扰,或想要参与进来,或想要家长停下手中的活动和自己玩游戏,此时我们能否做到不教训孩子?
尽管游戏往往在很多成年人眼里属于“不务正业”,优先级不会放的很高,个人时间都分配给其他优先级更高的任务后才会分配给游戏,但在孩子那里,游戏即“正事儿”,学龄前的孩子是需要通过游戏或者玩游戏的形式来探索世界获取新知的,恨不得全部时间都分配给游戏才行,在这场父母子女之间残酷的时间争夺战里,没有赢家与输家,只有千万种不同的相处模式,能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既看运气,也看能力。
02 经济能力能否支撑起教育理念
假如说婚姻是合伙开公司,那么生孩子可能是这个公司最大的投资项目。众所周知,孩子跟一台碎钞机没啥区别,你想提供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视野与格局,和你的经济能力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个家长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也只能是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另外在时间与金钱的置换上也大有学问,如何以金钱换时间来解放双手和孩子好好相处,以及如何更高效地以时间换金钱来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都是在这个“投资项目”里需要好好管理安排的。
很多工作忙碌的人会为了孩子放弃一部分机会、变得更顾家,其实这就相当于把金钱这种机会成本置换成时间来和孩子好好相处。另外当我们选择花钱把家务等琐事外包给智能家居设备或者人力帮手时,也可以花更多时间在孩子身上。很多孩子都会有不爱吃菜的毛病,他们不一定是对某种特定蔬菜不喜欢,而是对所有蔬菜都很抗拒,试问当我们有时间精力去探索各种充满童趣造型的菜品、探索孩子爱吃的口味来引起孩子吃菜的兴趣的话,还会逼着孩子吃他们不想吃的东西吗?让我们再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孩子精力特别充沛,爱在楼道满是灰尘的栏杆上滑着玩,或者在小区围栏处爬上爬下,若我们不是上班就是做家务没有空闲的话,就只能呵斥或者劝说孩子不要进行这样的行为,不但孩子会不高兴,还有可能会引起叛逆心,导致家长和孩子都不痛快。反而如果家中一切事务有人打点的话,我们就有时间精力可以选择带着孩子一起把栏杆或围栏清理干净,这样既能引导孩子进行劳动,又能让孩子玩得高兴痛快。我们也可以把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项新技能,培养一些有益的爱好,和孩子共同成长;或者分出一部分时间来用于提升自身、增强自己变现的能力与效率,通过花小钱来让自己的时间更值钱,在时间与金钱的互相置换上获得更多的自由与可能性。
03 你希望孩子能有/别有的特质,自己/爱人身上有没有
刑侦专家李玫瑾教授曾经在《圆桌派》的节目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想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结婚的时候,问问你自己,你希望你的孩子继承对方身上的哪种品质?”这句话看似和我们要讨论的东西毫无关系,其实其中预设了结婚和生孩子是挂钩的,撇开这个预设是否正确不表,我们可以用同样的问题引申到自己和爱人双方身上,判断这个共同体适不适合要孩子。
我们常说做家长的要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但其实身教的力量远大于言传,大道理没人愿意听,甚至很容易产生反作用力,行为本身比语言更能影响到孩子。孩子们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家长说什么道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理解,理解了也不一定会照着去做,但是家长的行为孩子会学习得非常快。大人做事勤快利索,稍加引导,孩子也愿意模仿大人勤快利索,尽管能不能做好不一定;大人敏而好学,孩子也相对容易培养出好学的好习惯;大人在面对错误时找借口、死不承认,孩子就也会在犯错时找借口、拒不承认;大人在应该坦诚沟通时避重就轻,孩子就也难以和人好好沟通;大人给孩子建立奖惩机制,孩子也会学着大人模样给大人建立奖惩机制;大人打人骂人的话,孩子也很容易学着打人骂人……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自己或爱人身上存在的特质,会自然而然的传给孩子;没有的特质,强加给孩子也不会成功的。另外如果不希望自己身上的某些坏毛病传给孩子的话,要么从大人身上下手,自己多加注意努力改正以影响孩子的行为,要么顺其自然,自己改不了的话,没有必要试图逼孩子做的比自己更好。
04 能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能否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与前一条相通,孩子是家长的镜子,甚至可以说是照妖镜。家长身上有优点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就会有相对应的缺点同样影响孩子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可能会需要时间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而缺点很容易就会被孩子学去,包括任何一点点小细节上的不足。
完美主义的人容易在内心跟自己默默较劲,抓着一点点不完美之处不放,然而一个人跟自己都过不去的话,又怎能轻易的跟孩子过得去,给孩子一个和谐有爱的成长氛围呢?没有人是完美的,家长有其局限性,孩子也自然而然会有其局限性。尽管家长对于管教这件事是一定会有预期的,毕竟教育的责任摆在那里,不可能对教育的结果毫不在乎。但是能不能把握好这个度是关键,何时应该以何种方法纠正孩子的过错,何时尽量包容孩子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能在孩子的言行举止都难令人满意时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愿意承认任何特质都是有其两面性的,这都是作为家长需要修炼的课程。
05 能否接受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即便你对自己的言行非常自信,觉得以上问题都不是问题,孩子的一生也不可能只受到家长的教育和陪伴,性格的塑造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且往往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己和爱人的教育理念是否能达成一致,是否会有丧偶式教育发生的可能
2.老一辈的教育理念是否能和孩子父母达成一致
3.在幼儿园、学校等进行集体生活时来自老师的影响
4.孩子同龄人的影响
5.网络上信息的影响
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同样必定有好有坏,然而但凡有一点反作用力,都有可能需要家长以加倍的努力来保住自己的“教育成果”。
如何教育好孩子,没有一个定式。怎样才算教育好孩子,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标准。理论上看起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放在实际行动上会难一万倍。想清楚这些问题,也不会清除前路上的所有障碍。总而言之,不管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痛苦是人生常态,哪怕你想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都会有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出现,你,真的准备好面对这样的现实,和孩子一起披荆斩棘了吗?
by 零族原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试图冷静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