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去年断断续续建立的一个概念,后面发现这个概念可以很大程度解释很多人做出不一样的选择的原因,也可以用来审视自己是否陷入这样的选择陷阱。
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朋友做出种种在你看来不应该这样做的选择,或者自己也会做出很多不理智的选择。
而我们的人生就是种种选择凑到一起的结果,如果有一个工具可以帮助自己理解别人的选择,或者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那我觉得这样的工具值得分享一下。
进入正题。
首先,需要有个概念,如果两个人去计算同一条数学题,如果两个人计算都没有出错,那他们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例如:11*11=121
进而,我们可以延伸第二个概念,如果两个人讨论一个事情,如果他们都是理性的,那他们的结论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偏差。
例如:一个国家的总统,大部分是男的。
那么第三个概念,如果两个人对一个事情做出选择,如果他们的需求、知识背景、可调动的资源都是一致的,那他们的选择大概率都是一样的。
例如:你在帮你朋友出主意,你了解了他的全部情况,然后你给出你的选择建议,大概率应该是跟他一样的。
但是就是在第三种情况下,就开始出分歧了。
第三种情况的各种条件都非常复杂,出分歧的情况自然就非常多。例如:是否要跟男朋友分手;是否要创业;是否要换工作;是否要健康点生活;是否要借钱给朋友等等。
上面第三种情况,我们预设了几种条件:1.知识背景一致;2.需求一致;3.可调动的资源一致(例如存款)。
知识的欠缺或资源的不一致的情况都是比较简单可以发现的,今天这篇文章着重想讨论的是不易发现的需求不一致。
什么是不易发现的需求不一致?就是连选择有问题的人自己都不会发现的隐性需求——心理需求。 而且是无谓的心理需求。
一旦心理需求大于物质需求,这个人的选择就开始让人觉得有问题。
例如:
1.丈夫经常家庭暴力,但是妻子却一直忍耐,不愿离婚,说是为了小孩等等原因。客观上离婚可能让这个她和她的小孩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她一直不愿意做决定。因为离婚受到的非议,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是更加令内心不安的,所以心理需求大于物质需求。
2.一个初中生在学校经常打扮得杀马特,挑战老师和家长,不愿意读书。客观上好好读书,未来可能更有前景,要么人生可能会过得一团糟,但是他不愿意,因为得到认可和关注比未来重要,所以心理需求大于物质需求。
3.有些人会在一份不合适的工作兢兢业业不愿离去,有些人会在一份好好的工作突然离职。有些人会找一个不靠谱的渣男,有些人会因为一时的情绪做出冲动的选择。这些都是同个原因,心理需求大于物质需求。
旁观者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旁观者没有心理需求。
这里我可以衍生几个结论:
1.有心理问题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需求大于物质需求的情况。他们的人生必然要做错很多选择,因为他们的很多选择没有用去满足物质、生活、健康等客观有益的地方,而是都用来满足童年缺失的内心。
2.而相反心理强大的人,大概率选择不会出太多差错。因为他们人生的大部分选择没有心理障碍,可以更加遵循真实的需求。所以培养自己的小孩有个强大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他一生少走很多弯路。
3.可能我们会在生活中看到;有些人冲动做了决定,但是最后正因为他这种偏执和执行力而获得成功,所以很多人喜欢这种“遵循内心”、“遵循性格”的决定。但是我从几个地方反驳这种想法:a.这种大概率是幸存者效应,就是你没看到这样选择承担后果的人。b.如果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用这种低期望值的选择方式,那他大概率人生还是过得奇奇怪怪。c.如果一个没有心理障碍,愿意去思考的人,如果这个决定是好的,那他本来就会去做选择,而不需要用“冲动”来克服“内心的障碍”。
4.在很多有挑战、有压力的情况下,或者触碰到内心底层的情况下,例如失恋、羞辱等,是很容易让人内心潜意识的东西暴露出来的时候,也是心理需求极度膨胀的时候。不管是自己还是朋友,这种情况都要着重提防。
5.我看到的常见的内心需求有几种:没安全感、不自信、太自负、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得到认可、为了得到关注、避免挑战(意淫出来的挑战)、不愿拒绝(害怕挑战)、舒适区不愿出来(害怕挑战)、为了一口气等等。
6.假设两个人去做一家公司,大家都为了赚钱。A努力赚钱,B也努力赚钱,但是B还夹杂着证明自己的需求,那么B在这条路上多多少少要走些弯路。因为在面对满足心理需求或者满足物质需求的选择时,A会选择满足物质需求,B很可能会选择满足心理需求。
有时候选择不同问题并不大,但是无法理解常常会出现问题。
这个概念可以帮到大家了解别人的心理情况,理解别人的选择,或许还可以帮助对方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或者在选择重要合伙人和重要员工的时候,可以通过了解对方心理需求的强弱来理解对方的选择,选择更加合适的合伙人。
亦或者审视下自己的选择,在那些似乎有问题的选择上,好好想想自己的物质需求是否被心理需求给战胜了。
我们的人生就是种种的选择凑到一起的结果,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选择。
最后说一个关于选择的观点。相信大家都并不是那么的勤奋,就算身体是勤奋的,可能大脑也不见得勤奋。
我建议在众多的选择中,小的选择无所谓,只要中的、大的选择不要出问题,人生大概率不会过的很差。
大的、中的选择例如:学校选择、专业选择、买房、伴侣选择、小孩教育、创业、大笔投资、工作选择、健康、大笔消费投入等。
小的选择例如:今天吃什么、纸巾上天猫买还是上京东买、手机壳什么颜色。
在面对大的选择,很多人因为有挑战最后选择随便,这样常常也承担更加煎熬的后果。我建议内心设个机制,中大型选择上,一定三思而后行,想上一个星期都不为过。当然想是基于物质需求想,而不是基于无谓的心理需求去想。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谢谢你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