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07――论“致知”
(2020年5月27日16:02)
“致知”一词,出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表面的意思是获得知识之意,但在阳明心学的就意义不同了吧。
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阳明先生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是阳明先生的心学主旨。“致”是行的意思,也就是事上磨,落实到实践中。“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具有、人人自足,不假于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在《与杨仕鸣》文中,阳明先生指出:“所论‘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直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可见,阳明先生把“致知”看得多重要。并进一步指出:“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人一旦真正做到了“致知”,一切的懒散、自私、恶念等等不良的想法和行为就会“见光死”,正如阳明先生所说:“虽千魔万怪,眩瞀变幻于前,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而鬼魅魍魉自无所逃其形矣。”
以上仅是个人懵懵懂懂的理解,虽不透彻,但深感对“致知”、“致良知”等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深入理解。这是学习的结果,也是自己在实践中践行的结果。今天早晨我就做到了“致知”。
昨天晚上,妻和子休息很晚了。白天,儿子学习很紧张、妻子教课也很累,而自己在机关上工作量与他们相比,是轻多了。如果一早自己再偷懒耍滑的话,心理上就真的过不去了,就是良知上过不去。所以一早5:00起来就准备拾掇做早餐。
孩子5:40的起床铃声一响,我赶紧关掉,并小声喊儿子起床。我关掉,是担心吵醒妻子,内心想让她多休息会;赶紧是为了让铃声别响得太长,真得吵醒妻子。这个良知之心,是发自内心的,是心之本体,而自己的行动“赶紧关掉”则是“致”吧。
我在厨房做饭时,专门关紧了厨房的门,省得传出声音,影响妻和子。在做蛋炒饭时,我用了黄瓜、葱等食材,口味还可以。一想,孩子天天在外面吃米饭,一早做了糊涂,自己认为喝点糊涂舒服。也许我的观点强加到了妻和子的身上,但我是从良知之心出发的。
整个做饭的过程,虽然只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在做饭的整个过程中,我都时时用心在细节方面。担心弄出动静吵到妻和子,担心做不出符合妻和子口味的饭。我感觉,做到了知行合一,做到了“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