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的日子,字词句段皆文章。柴,暂且就说是柴火吧,其摆放在过日子中的第一位,在生活中应该是尤其重要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里,每家每户都打有柴火灶,有前后扯火的,有双门并开的,外都砌有烟囱,内都接柴房,即使没有柴房,灶门口一定留有堆放柴火的空间。乡亲们的一日三餐,吃的饭菜,喝的洗的热水,几乎全都用灶,用柴火烧出来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那个能源匮乏的年代,要是没有柴火,恐怕那个“炊”也一定是无为的。于是柴火成了当时最常用的能源消耗品,一年四季每家每户都离不了它,而且常年需要储备。
在故乡的乡村里,想要储备柴火,只要勤快,也不是什么难事。稻草、麦杆、棉杆,黄豆芝麻梗,树枝桠,野草茎都可做柴火。最常用的是稻麦草,每到稻麦收割了,稻麦草就堆码成柴垛,用时拉几捆,晒干了,多绞成草靶子,在灶里可以架起来烧。火势看上去很猛,其实很温和,还有点耐久力,适合烧饭烧水。黄豆芝麻棉花梗,那是上等柴火,烧起来火势猛有持久力,烧菜蒸肉最好了。
难忘故乡的柴火,难忘乡村里那袅袅的炊烟,难忘霞光下母亲满是汗水的脸,难忘月色里母亲瘦小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