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题记
一代诗圣,杜工部忧国忧民,心系苍生,叫人叹息生不逢时,一腔壮志终未酬。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三吏三别,后人铭记。
唐玄宗先天元年正月,河南巩县的南窑岗村,随着一声婴孩的啼哭,中国的天空中一道瑰丽动人的光彩升起来了。那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和进取的时代,奔逐大漠,封侯万里,洋溢着进取的色彩。青年踌躇满志,一腔热血,豪情万丈。在这样的一个流光溢彩的时代中,李白,王维,高适……流传千古,在场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眼前的婴孩会在今后的岁月乃至华夏千年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少轻狂
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踌躇满志的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后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纵使落榜又如何,年少的杜甫豪情壮志并未熄灭,他登上泰山,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命运总是充满了未知,年少的杜甫此时并不知道,在今后的人生岁月中,还会遇到哪些挫折。
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宦海沉浮
杜甫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唐朝一步步从金碧辉煌到断壁残垣。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始终怀揣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真正的才华并非炙手可热的权势所能掩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满腔愤懑化作字字珠玑,直击灵魂深处!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沿途的所见所闻历历在目,在杜甫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边是权贵们的寻欢作乐,另一边是黎民百姓们的颠沛流离,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痛心!
茫迹天涯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辗转反侧间,杜甫的脑海里闪现了这么多年来自己的漫漫人生,感叹着当朝政治的黑暗,与自己无能为力。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自己的一片苦心,被奸佞所污,小人所害,杜甫痛苦地闭上眼睛,不敢继续往下想。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杜甫才思泉涌,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有着对春雨到来的欣喜之情,也有着登上岳阳楼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直抒胸臆。但是,短暂的欢欣之后,更多的依旧是这个社会和世界的思考,一次次的盼望,一次次的失望,杜甫的内心复杂万分,脑海里思绪万千。偶然一日,杜甫寻访丞相祠堂。望着诸葛丞相的事迹,内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感同身受,同样都是五旬年龄,看过了数十载的世事变迁,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命运,何其苛刻啊!登高望远,所眺之处,尽是荒芜!世事的变迁早已将杜甫那颗热忱的内心折磨不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漫漫人生,恍若一梦。
与世长辞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想人间婆娑,合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恍惚之间,寻梦千年,置身于天地间,觅得人生真谛。这就是杜甫,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纵使颠沛流离,也依旧心怀信念,淡然而处。
杜甫,被世人称之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