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和美国都实行了计划经济以应对战争的需要,二战结束后,参战各国纷纷进行经济转型,放松管控,以促进生产。
苏联在1964年开始新经济计划,主要内容是减少对企业的计划性指令,以产量和利润为企业考核主要指标,将利润额与企业投资和工资总额挂钩,由此激发的生产积极性。
虽然在新经济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主要的面包质量差;工资分配不均,工厂管理人员获得了绩效工资的82%等一系列问题,苏联经济仍持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提升了。到1973年苏联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第二大国。
与此同时,苏联通过控制华约成员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获得廉价能源和资源,并且发展军工业,使其工业快速发展。
良好的发展势头在1968年发生逆转,当年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却遭到了苏联的武力干涉。
苏联国内的新经济计划实际也是市场化转型,导致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对经济改革的支持态度发生动摇,新经济计划于1973年被叫停,苏联重新回归全面计划经济体制。
直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经济改革又重提上日程,但是,在苏联国内已经产生了经济改革受到政治气候影响的历史经验,导致戈尔巴乔夫认为政治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条件,实际就是以政治改革促进思想解放,从而为经济改革创造条件。
苏联在1990年制定了“500天”计划,意图通过“休克疗法”一揽子完成市场化改革,企图在一年时间里全面放开物价、私有化和对地方加盟共和国的放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在1992年继续了“休克疗法”,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消费品物价上涨了65倍,为抑制通胀,俄罗斯政府紧缩财政和货币,导致经济衰退,到1994年不得不结束“休克疗法”。这次经济改革失败是俄罗斯的GDP下降了一半,至此,俄罗斯再也没有彻底恢复过来,从世界第二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