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L,是市场部的资深经理。多年前,她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她在部门会上说了句让所有人都尴尬的话:“现在这个方案,做出来只是好看,根本不打得动用户。”空气瞬间凝固。她的下属不敢吭声,跨部门同事眼神闪烁。她的领导倒是没说什么,只淡淡地转移了话题。
会后,我问她为啥要当面指出这点。她苦笑着说:“我以为大家都能看出来的问题,说出来就能解决。可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不是大家没看出来,而是没人愿意说。”说完这句话,我忽然觉得,她可能刚刚迈进了“通透”的门槛。
所谓“通透”,从来不是你看得多深、想得多快,而是你知道什么时候闭嘴、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不动声色。
年轻的时候,我们习惯用“正确”去衡量一切:你讲的有没有道理,你说的对不对,你逻辑清不清晰。但人越活越久,就会发现,道理从来不是最难的部分,最难的是分寸。
比如你明知道这份方案做出来只是走形式,但如果你是在预算刚批下来、跨部门刚妥协的时机说这话,别人只会觉得你不识时务;
比如你确实比别人聪明、看得更远,但如果你在对方刚刚费尽心力做完一个通宵版本后指出漏洞,那你的“清醒”就是残忍;
比如你确实懂产品、懂用户,但你如果在老板亲自拍板后再跳出来挑战方向,那你不是“专业”,你是“找事”。
通透的人,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而是讲究什么时候讲,跟谁讲,讲到哪一步就够了。
很多人把“通透”当成一种情绪状态,以为是“看开了”“算了”“不执着了”。但其实,真正的通透,更像是一种战略能力:你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忍;你知道自己只是系统中的一个变量,而不是救世主;你知道,有些事你看明白了就好,点破了反而坏事。
人这辈子,大多数痛苦都来自“说对了话,却没在对的时候说”。
后来那位朋友L慢慢变了。她不是变得“沉默寡言”,而是开始懂得,“提意见”这件事,也得先评估“成本结构”。
有一次,部门又做了一个华而不实的活动,L没在会上发言,反而私下约了一个跨部门的同事吃饭。她什么都没明说,只是聊了几个同类品牌的案例,然后轻轻一句:“我们那个方案其实也有这个风险,你觉得呢?”对方听懂了,当天晚上主动找产品经理重新推演了一版。
我问L你怎么这么讲,她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到现在:“有些话,说出来不一定解决问题;但让别人自己说出来,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通透不是你有多厉害,而是你明白你不是主角。你只是这个系统里一个变量,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把事情往更理性的方向拨一点点。
这样活着,不高调,不怨气,不内耗。别人看你“成熟”、“清醒”,你自己知道:只是看清了,什么时候“清醒”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