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虚假的成就感
十年寒窗苦,常被用来形容读书的时间漫长和辛苦,事实上,如果从今天高学历人才之多来看,无数人接受的高等教育都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了。在高兴地结束了高等教育之后,却突然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难以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有人说,学历是一块敲门砖,尤其名牌大学的学历是进入名企、找到好工作的必备要求,所以要拼命多读书。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谈到中国人每年的阅读量少,认为这是个很不好的现象,文章举例了西方某国公民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诸如地铁等公共场所都随处可见大量的阅读者。与此呼应的是,全社会开始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当然,不管是社会公民的阅读量增加,还是学生阶段多读书,都是很好的,从宏观上看,书籍是人不断成长的重要工具,但于个体而言,读了那么多书,请反思一下到底有什么用?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的心中被笃信,读那么多书好像真的无用了,要钱没钱,连份糊口的工作都那么难找。
读了时下不错的专业却认为读书有用,因着可以换来高薪的工作,而高薪的工作可以带来体面的生活。
其实无论笃信读书无用论还是选对专业认为读书有用的与读那么多书是否有用并没有真正的关系,因为前者只是认为读书是一种短期的交易,“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针对的是对读书行为的反思。
没有想清楚“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前,读再多的书和听音乐、看电影并没有太大区别,内在的道理正如听着音乐的你并不能创作出新的音乐一样。
曾经读书的时候,喜欢呆在图书馆看着一本又一本喜欢的书,看书的时候追求速度,即便有些启发也未深入思考,随着看的书数量不断增多,自我的成就感渐渐增强着,感觉已经阅书无数、无所不能了。沉迷于浅显的知识表象,造就了虚假的成就感,以数量愚昧自己想来如此可笑又可悲。
贰:思考是读书的灵魂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思考的记录,作者的思考也是一本书的价值所在,结论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思考的路径与方法才是精华所在。
正如,博士的论文最终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但这不妨碍论文的优秀,论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创新才是优秀的重要标准。
读再多的书,那只是别人告诉你他的思考成果,如果你停留在读的层面,读书便只是缺少灵魂的自我娱乐。
思考是读书的灵魂,空有读书缺少思考是没有意义的,你的主体性与你的独特价值成正比例的关系,什么才是你的代名词,唯有你的思考才是你自我的表现,你的思考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叁:思考如何有用
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是读书活动的灵魂,但是仅通过思考,读书就有用吗?答案是基本不会有用。
输出是经过思考的读书有用性的关键一步,也是有用性实践的开始。
输出的方式太多种,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思考输出,但许多的工作其实又并不是思考输出而是劳动的输出,是缺乏思考的付出或没有思考的输出。
读书思考的输出并不轻松甚至是让人痛苦的,以致生活折腾中的你不愿意让自己再痛苦,除非生活所迫;亦有认为自己平庸无奇,思考这件高大上的活动无法参与,从而永远断了思考之路的入口,更遑论思考的出口。
至此,我希望你明白:读书需要思考这个灵魂,更需要灵魂的输出,只有深刻明白,你才不会把读书这事做成了无用功、糊涂事。
拿专利这事举例,专利就是保护确认人类思考输出的重要方式,你的想法如果仅仅停留于想法,专利这种方式就无法肯定你这个想法的价值,与你同样想法的他人输出了文章、商标、外观设计图样、产品等,便可以通过专利申请肯定思考的价值并改变社会的某个方面。
持续输出,成就不一样的你,也是你与世界温柔相待的美好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