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1岁孩子,1岁父母》,现在写下感受吧!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很人性化,不愧是一个课题组集体编写的,整本书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结合了整个中国的国情,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对父母养育孩子进行了提升。
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孩子的一些当下年龄阶段的特点,包括身体方面,认知方面,情绪方面和社会性方面。第二部分记录了我们父母的很多教养方式和建议。三部分扩展至家庭,一定要创建又宠爱有规矩的“1岁家庭”。第四部分怎么发展一岁孩子的社会关系。
而自己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在一岁的阶段,是运动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经历了由爬到走,由走到跑,由跑再到跳的过程。如果说零岁的孩子是安静的,两岁的孩子是需要规则提醒的。那么这个阶段是孩子自由探索的阶段,最需要顺从和支持的。
因为只有一个人充分探索了环境,才能知道规则对于他的作用。因此,对孩子的漫无目的的行走,家长要做到不嫌烦不嫌累,不阻止,要按照孩子的个性,只顺从就可以,如果不是出现很大的安全问题,顺从孩子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模仿。
模仿不仅是对1岁的孩子,对于所有年龄阶段的小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一定要从最底层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模仿首先需要的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所以,一定要做好自己,才能育好孩子。
第三,是关于孩子的一些心理和情绪的发展的了解。
昨天在家里,木木看到了妹妹的孩子果果回来了,而妈妈的怀里抱着果果,他就特别着急,于是,从我的怀抱里着急让妈妈抱。当时的我们还在说,“看,木木多精呢!”妹妹因为长时间不回家,看到木木这么做,心里有了一点点的醋意。
其实当我昨天看到这个内容的时候,我才真正的体会到,这是一岁孩子的正常情绪表现方式。就是所谓的嫉妒心最开始的萌芽,只有顺应孩子的这种情绪发展,才能给予孩子最健康的人格。
还有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
关于分离焦虑,自己这段时间也体会颇深。以前上班的时候跟孩子招手再见,孩子总是笑嘻嘻的看着我远离。这段时间就不行了,每天我都是伴着孩子的哭声出门。原来这到了一岁孩子的分离焦虑期,暂时的分离是不怕的,需要我做的还是以前我已经内化了的东西。就是不时的提醒孩子,我下了班就回家了,只是暂时离开宝宝,相信时间长了,孩子一定能够体会到,而这种分离焦虑也会慢慢的得到缓解。
至于陌生人焦虑,在现在木木的身上体现得也非常的明显。之前,抱孩子出家门的时候,孩子是非常讨人喜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特别的容易看护,谁抱都可以,而且还微笑着让你抱。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却发生了变化,谁都不跟了,包括之前跟过的人,这让抱她的人大人很难堪。我知道当时可能是孩子的一个发展阶段,并不知道已经出现了孩子的陌生人焦虑,没看出的内容,让我的这些亲身经历得到了证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觉真的很棒!
作为一名强大的妈妈,一名智慧的妈妈,首先要武装好自己的头脑,然后用心观察体验周围的世界。这样才能给予每个人最好的,最优质的生活与体验。
第四,关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开始。
虽然这个内容还没有出现在木木的生活中。但是提前预习好功课,未尝不可呢?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有了物权意识。什么东西都会说是“我的”,大人要充分接纳孩子的这种行为。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的敏感期。我们不能说他不给我们,就是小气。是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保证日后孩子不受干扰,健康成长。
第五,就是为孩子提供的环境了,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包括剔除所有安全隐患的环境,让孩子在简约而大方的居家空间里,自由无害的进行探索。
探索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做的,把环境变得温馨,健康,这种摆设,除了整体的大环境之外,还应该把抽屉桌面上一些不安全因素的物品全部拿走。其实所有的本质都是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
心理环境,最重要的,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充分的给孩子安全感。另外,还要学习做一岁孩子专业父母,必须要遵守的三个原则。
原则一:要视孩子为独立个体。
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孩子都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需要成人帮助他们独立生活。
黎巴嫩哲学家卡里尔.纪伯伦在他广为流传的名诗《论孩子》中写道: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这手机富哲理,让人百读不厌的诗,让我们重新思考孩子与父母的真正关系,那就是父母是静止的弓,孩子是最重要飞出去的箭。龚锐见的爱应是离别的爱,而非占有的爱。
所以每个孩子不是父母的一部分,他们只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有自己的发展方式,有自己的独特性,有自己的情绪和见解。
原则二:与一岁孩子相处,当以顺从为主。
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一岁的孩子正处于零碎孩子的关爱和二岁孩子的规则之间,他刚懂得用自己的身体去了解世界,试探外界的规则。因此最需要的是世界对她的欢迎和接纳。而不是粗暴的压制我冷漠的拒绝。有父母看护孩子的人对他采取顺从的态度,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才能让孩子信任这个世界是友好的,可亲可爱的,因而,更放心更大胆的走进世界,了解世界并适应世界。
而这里的一切需要,最重要的就是指精神上和情感上的需要。鼓励他做游戏,吃喝拉撒,鼓励他进行一切他渴望的探险和尝试,孩子可以一直粘着你,你需要付出的是将自己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他。物质上的需求,孩子不需要很多。你就是他最好的玩伴和玩具。
原则三:大胆放手,给孩子自由。
我们家长经常犯的错误是,如果认为不安全,有冒险的事情,就不会让孩子去做。当然,这条准则非常重要,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要在心里反复的衡量,比较,孩子在成长上吃的亏大,还是做这些动作可能导致的摔跤碰头吃的亏大呢?
一岁孩子的身体和思维是一体的,给予他们身体的自由,也就给予了他们思维的自由。而我们所说的攀爬,其实就是早期创造力的自发表现。
“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孩子对自己的身体的掌控和危险的感知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所以对于一岁孩子来说,我们要充分的尊重孩子,不能武断的给予孩子精神和思想上的束缚。大胆放手,给他们想要的自由。现在给给予的自由,一会换来以后的健康。
原则四:游戏化教养~妈妈轻松,孩子听话
游戏化教养,是以优化教育手段为目的一种教育技巧。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孩子做的事情变成一种游戏,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这样会是我们的教养活动变得容易实施。这么看来,我们的教育方向就很明确了,需要我们家长开动脑筋,运用智慧,有幽默的生活态度来改变孩子。
总之,所有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候,才是真正为我所用的时候。因此,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行动。行动起来,让父母更智慧,让孩子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