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某当网买的9本书到了。下午某逊网的7本书也到了。于是,等待我去宠幸的书本数量累积到68本书。这不是历史新高,曾经还有100本的时候。
让人疑惑的地方在于,我的平均阅读速度是每三天一本,即使是在最忙的日子,也能保证一周一本。
不得不承认,我是有知识焦虑的。而我也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是时候正视知识焦虑这件事了。
“知识焦虑”这个词是罗振宇教的,这个词提的好,它提醒我,我的内心是有种匮乏感存在,这种匮乏感让自己相信,自己是缺少知识的。
第一次引起警觉是在一个心理学群里聊天。跟一个群友的见解不太一致,争论过程中他说“你说的是一派胡言”,于是我扔掉手上的工作,认认真真对他发起了一系列有战略的反击。就是这时,我突然觉察到自己的内心感受——那几乎是带着悲伤的愤怒。回想起来,每每受到有人说“你这样不对”的时候,都会产生这种类似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如此的熟悉,仿佛已经在我体内存活多年。
跟随内心的线索,追到了它的源头。
六七岁时,父母离开了我。带着弟弟来到一个城市,把我跟奶奶留在农村。这其实只是一种暂时的办法,但当时的我显然误会了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记不清当时感受,但我猜自己是不开心的。因为从那一年起,我就开始在放学后很晚才回家,开始看电视到深夜。我至今还记得,在月亮都快爬上来的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向着村里大声喊我的名字,手上拎着一个棍子。奶奶总是温柔的,被逼急的时候除外。我还记得,逃学跑去小溪里洗澡摸鱼,然后被老师抓回教室罚站一下午。
我用小脑袋里能想到的所有反叛,来对抗被抛弃感。
直到有一天,老师宣布,我在期末考试中中了状元。这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因为农村的学校里,整个年纪也才20多个人。就是这么个事件,也能给人带来江湖地位。一夜之间,我的朋友多了,奶奶的笑脸多了,爸爸妈妈带回的礼物多了。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原来只要超过大部分人,就会有人爱我。于是,一定要变得更加优秀,懂得更多,这件事情成为我的一个人生脚本。
后来我来到城市上学,地位一落千丈。直到我拼命学习,重新站到第一阵列,从终于“拿回了属于我的东西”。这些事情反复发生,一遍又一遍地增强着我的脚本。让我以为,这个脚本是如此的正确,只要按照这个设定走向去,我一定会获得我要的尊重与爱,甚至全世界。
就这样,我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买了一堆又一堆的书,马不停蹄,看完一本,又开始下一本的循环。总是很恐慌自己的书看得不够,看书的速度不够快,还有更多更好的东西没有吸收。于是去学思维导图,学速读术,学习各种学习法,读《这样读书就够了》,读《精进》,读《好好学习》。我一本接一本,生怕自己错过了重要内容,生怕我自己落在了别人的后面。
更可怕的是,社会的浮躁正在放大我的焦虑。
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在参与“知识转化”。阅读班、写作班、思维导图读书帮,扎堆学英语,抱团对抗惰性。朋友去考证时我也感觉非得考证不可,别人都比我优秀,却那那么努力,我还有什么借口不努力。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白鼠,在一个烧红的笼子里不断奔跑。
一路走来,我一直在攀比,在比较,在跟随着别人的脚步。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源自小时候那个小小的创伤而已。
所有的比拼,不过是我在心中设想一个假想敌,一直认为,只要能战胜这个假想敌,爸爸妈妈就很爱我。终于明白,即便不这么做,即便没有这所有的一些知识,他们仍然是爱我的,而且会一直爱下去。
突然就想放下书,也这样做了。用了一个傍晚的时间,坐在江边的老树下,看夕阳和云彩,看人们谈笑着路过。瞧,我浪费了一整段时间,没有任何书,没有干任何事,只是纯粹的坐着、看着,但也并没有焦虑。
回家再次面对这68本书的时候,我已经不再焦虑,而是可以带着一种欣赏和欣喜的心情去品读。因为我知道,我已经不需要用它们来武装自己,事实上,从来也不曾需要,因为我本来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