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岚老师又来牛人堂作客啦!
身在大洋彼岸的她,带着爽朗的笑声,再次为大家传授满满的写作干货。
说起散文,我们并不陌生。人们常说,刚开始练习写作,可以先从散文开始。
但是对于这种文体,我们始终感觉像蒙着一层面纱。究竟散文有没有统一的规格?怎样写才算是一篇好散文呢?写散文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020年7月5日的晚上,江岚老师为大家一一揭晓。
文学创作与其他艺术创作的区别
文学创作,是语言的一种艺术。引发共鸣是其存在的价值。
所谓共鸣,就是当人们看到作品时,被触发到内心的共情,借此喜欢上这件创作品。
在如何触发人们内心的共情方面,文学创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区别是:
1、其他的创作门类,得到观众共鸣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直观来传递。
如,音乐作品,通过听众的听觉来传递;雕塑作品,通过观众的视觉来传递。
2、文学作品则比其他艺术创作门类,经过更多的主观过滤。
首先,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感受,客观世界的看法,自我思想情感等,先经过自身的过滤。
然后,再将其转变成文字描述出来。
其次,读者要阅读文字,才能还原作者想要呈现的客观世界,最后才能产生共情。
综上所述,作品中的文字是没有可视性的,读者不能直接看到主观的东西。
所以,文字,就成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与读者主观世界之间的桥梁。
不能直观,就是写作的难度之处,同时也是作者在创作文学艺术过程中,可以拓展的广度。
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特性的区别
文学有不同的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都有约定俗成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都是“带着镣铐的写作”。
因为学术界的理论、外界的评论,以及经典作品等,都给后来的写作者框定了一个有规定性的美学范畴。
这些体裁都形成了一定呈现的形式,是“它律”的写作。
而散文,是在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借助文字符号,保存生活中典型事件或场景记忆,而诞生的文体。
所以,散文的创作需要包括,感兴的形象思维,反复审视和体会客观世界的逻辑思维,以及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这很大程度上依赖写作者本省的调控,在写散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位移、重新构建和拆除,是属于一种“自律”式的写作。
散文,虽然有一定的边框,但在约定俗成的框架是在众多文学体裁最少的。
散文魅力就在于,法度和自由之间的弹性互动。
从时间轴上看,虽然有人也曾试图,对散文作出一些比较严格的写作规范。
如,20世纪30年代,有自我为中心,闲事为格调的要求;
50年代到60年代,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理论。
但是,所有的这些只是给散文提供一个参考性的范畴,不是强制性的。
而这些参考性的规范,只是被一部分人认同,并没有广泛严格地应用。
因此,经过时间变迁,这种“它律性”对散文的规范,失去了约束力。
这就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等相对稳定的规定性不一样的特性。
散文的这种特性,给予了写作者很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带来了难度。
胡梦华先生说,
散文是个人的,一切从个人的主观出发。
所以,散文的特质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但不意味散文的写作是无序的。
江岚老师认为,散文的文字秩序,在构建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以及需要写作者的个性元素。
这就意味着,写作者每次的写散文的时候,都要面临一种自我写作秩序的构建问题。
判断散文优劣的标准(基本要求与审美要求)
散文并不以技术见长,并且不必要隐藏作者写作的腔调和气息。
从作者角度来说,写散文有两大类不同的状态:
一、投入
以琼瑶的作品为例,她自身的经历与思想,都化身到小说的主角来表达。
这就是,人与文本融合的状态。
二、处身于文本之外,来讲述思想或故事
这类文本比较客观、冷静,能更直接地呈现作者身上的特质和情感。
老师认为,散文没有固定的判断标准,但是一篇散文要有品味,有比较高的境界,至少垫高美好的人生,至少能达到和读者共鸣的基本要求。
散文是在感兴之后,加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行文的内容,必须要达到议论表述的准确性,记事的真实性,抒情的饱满性要相互统一,散文审美才能成立。
散文审美的取向要求要达到:
一、语言不凡;二、言之有物(决定散文优劣的首要条件)
散文本身自有一部分诗歌的抒情性,也有一定小说与戏剧的述说和矛盾冲突的展现,但这些不是从其他文学文体中借鉴而来的。
因此,散文的议论性,记叙性和抒情性是三者共兼的功能,是其他文体不具备的,也无法取代。
散文最忌,就是文体跨界和越位。
比如,杨硕以散文当诗歌来写,想一方面带着散文的诗性,另一方面也含有诗歌夸张的情感。
余光中的散文,将太多的诗性注入到散文里面。
这些都导致了他们的散文华而不实,情感泛滥。
要把散文三性发挥到最大,达到读者的共鸣,最能撩拨读者心弦的最高境界是自然。
自然的散文,是流水不是账
以下是老师给出经典例子说明。
这两个经典例子的共同点是:
1、流水账,没有过多的文字处理技巧。从空间到时间,把所看所思所想写出来。
2、文字“平”,即没有泛滥的字词,没有引用典故。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两句诗抓住了画面、图像的要点。从静态到动态,从物到人。
此处要注意:产生共鸣,就一定要牵涉到人。
“古道西风瘦马。”
有强烈萧索、孤寂意味的意向。
这是场景描写,这句诗动静相生,由物转到人,作为背景出现。
“夕阳西下,”
时间描写,对应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点题,所谓题,就是秋天的思绪)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一开始点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空间描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时间描写
空间到时间,抒情出现。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物出现。点题:思乡,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总结:以平实的手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要矫情。不乱用典故,不生搬乱套。
此后,老师还用两位文友所写的散文作为例子。
1、用词要注意逻辑关系,特别是主谓语之间的关系。
如,“往事虽随风,岁月却无恙”
此处逻辑有问题。往事随风,常人必有遗憾,岁月没可能无恙。
可以改为:往事虽随风,岁月人无恙。
“那些流淌的往事,被吹皱了,惊艳了……”
此处把往事比喻成河,但后面的“吹皱,惊艳”。
河如何吹皱?如何惊艳?主语谓语逻辑不对。
2、言之有物。
抒发的感慨,要对应实则的内容。
例如文友写道,“兵荒马乱的日子”,前文或后文就一定要有对此的描述。
3、描写用词要精准。
另一位文友写道,“他们的奶奶,我的小姑子”。
这句让读者对文中的人物关系摸不着头脑。
4、用词不花哨,直接描写所思所想或所动,最后加上适当的抒情。
“用筷子夹一块放入嘴里,简直绵到入口即化,一种绵长的、岁月的清香从舌尖流向全身。”
这样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从而产生共鸣。
通过江岚老师的分享,让我对散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散文的记叙性,要求文字平实,作者要多留意的用词的精准程度,所以平时多多练习,打磨文字。
散文的抒情性,则要让作者对生活要多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