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农村”成了几乎所有人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父母对孩子讲得最多的是“好好学习,否则就只能当农民”;教师教育学生也是“考不上大学,没出息,就只能当农民了”;社会为人们树立的一个又一个榜样,都是怎样努力成功离开农村的典型。
谈到中国农民,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农民“守土”和“守常”观念,农民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热爱的土地和朝起暮栖的家园。因为“背井离乡”和“妻离子散”包含着十分悲惨的含义。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的观念突然发生了变化,“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不仅被人所接受,反而成了时髦的行为。一个老乡告诉我说:“现在的农村女孩都愿意找外出打工的小伙子,谁也不愿意找一个留在农村当农民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论是东北还是西南,最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就是“除非傻子留在农村”。可能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才形成了中国的“民工潮”。
每年春节前后,无论你在旅途上,还是在电视里,一定都曾见过浩浩荡荡的农民工队伍。这支队伍庞大而复杂,男女老少形形色色,或衣衫褴褛,或衣帽鲜亮,推拉扯拽着硕大的行李,如潮水般拥满各个车站,那万头攒动的情形是那样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目睹过它的人。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有近1.5亿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外出的农民工已经超过2亿人,到2015年,中国农村至少还有2亿人口要转移出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一直依靠土地生活的人们,告别生养自己的故土,踏上风餐露宿、前途未卜的打工之路;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涌进钢筋水泥建筑的城市里,要忍受着孤独和寂寞,忍受着艰苦的生活条件,忍受着超强度的劳动,还忍受着一些早于他们进入城市的人的歧视,甚至忍受着比在农村还要低的收入……过着与自己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呢?
“靠天吃饭”是几乎所有访谈对象对家乡收入状况的评语。是呀,对于生活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数亿农村人口来说,有什么比天气更能决定自己地里庄稼的收成呢?风调雨顺是无数人祈盼的年景,对于农民来说,秋天收获的不单单只是粮食果实,还有一年辛劳后的幸福,同时也攒下了美好的未来生活。然而春种了,未必就会秋收,农民可以决定自己地里种什么种子,却无法决定秋天是否会收获种子结出的果实。因为,大自然随时会用它的残酷将农民辛勤的劳作顷刻化为乌有。没有了收获就没有了收入,没有了收入就没有了希望……
于是,许多人选择离开土地,离开那些毫无定数的祈愿,到另一片天空下追寻建立自己认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做主的生活方式。
走出来的人群中,男的一般在建筑工地,从事体力劳动;女的可能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也可当保姆和清洁工;出来的人群中有没有读完初中就辍学打工的年轻人,也有年逾花甲的老人。我曾经访谈过一个已经83岁了还没回家的老人,他在一家餐馆给人看门,每天20元的工资,但是包吃包住,对这个高龄老年人依然有吸引力。用他的话说,“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回家连个做饭的也没有,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来说,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却也只能用艰辛来形容,可是农村的生活,除了艰辛还要再加上“贫困”。很多人就是因为穷才不得不走出农村。如今这些走出来的人们绝大部分已不愿再回到农村,甚至开始厌恶农村的生活环境,很多农村家庭甚至是举家迁移。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农村的家只成了一个概念,每年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回去几天,然后又迅速回到城市。
离开农村和农业的理由很多,除了收入低,农业劳动辛苦,恐怕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尽管有很丰厚的收入,其子女依然热衷于打工生活。在一些年轻人的眼中,农村的日子是那样的枯燥,他们认为没有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单调乏味的了。农民的生活其实只能算得上生存,根本谈不上生活,更不要说有质量的生活。在城市里呆得越久,对于城市的生活也就越向往。因为城市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相对稳定和较农村丰厚的收入,还有着更优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种感觉像一种振动波,一圈圈扩散给更多的人。
因此,“离开农村”就成了几乎所有人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父母对孩子讲得最多的是“好好学习,否则就只能当农民”;教师教育学生也是“考不上大学,没出息,就只能当农民了”。社会为人们树立的一个又一个榜样,都是怎样努力成功离开农村的典型。
一个离家出走去拜师学习种地的女孩告诉我说,由于高考失利,家长、老师、亲戚、邻居、同学都给她施加压力,使她没有在村里生活下去的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开农村”成了人们最强烈的愿望。离开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升学最为体面;打工也很风光;如果能嫁到城里那是最受羡慕;入赘到城镇的独生子女家庭也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透过一张张或兴奋、或茫然、或沧桑的脸孔,我们能解读离乡的无奈,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一个个无情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为什么“种地”竟成为一个惩罚人的职业或威胁性的话语?为什么农民的后代竟把离开农村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奋斗目标?
选自朱启臻赵晨鸣主编《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PS:欢迎添加关注致富经平台微信公众号:laonong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