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有的演讲,能够得到那么广泛的传播?而自己的演讲却很普通,听众们听完也就忘了。其实,一个演讲能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它是有一套完整的底层逻辑的。

演讲,就是让一群人,接受你的观点,采取行动。演讲传播的底层逻辑,也就藏在这一句话里。

PART 1  演讲的相关性

一个能传播的演讲,一定是和大多数人有相关的。我们做演讲的目的是要解决一群人的问题。

所以,在演讲前,我们一定要思考的是,你的演讲要解决谁的问题的。

我们以很受欢迎的Ted演讲为例,有一个播放量很高的《提升自信的技巧》,他的听众就是一群不自信的人。他提供的价值就是帮你变得更自信;另外一个热门的Ted演讲《你有拖延症吗》,它的听众就是有拖延症的人,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拖延症。

所以,你想要让你的演讲传播得更广,你要打的目标人群最好大众一些,不能过于小众。

不自信的人有很多,有拖延症的人很多,所以听众自然就多。如果你的听众是已经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这个人群就很少。

我们可以用哪些套路来增强和听众的相关性?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朋友圈,那些得到广泛传播的文章,它里面用到的套路和我们的演讲是很相似的。

他们的标题会有一些地域性的特征。比如《山东人有多爱用倒装句》这篇文章会有很多山东人去转发;《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很多北漂的人会有代入感,他觉得这个事跟我有关,他就愿意去转发。

除了地域特性,我们还可以突出行业或者是职业。这个行业或者职业的人会觉得跟我有关,他就愿意去传播和转发。

比如《西二旗装X指南》《互联网公司时尚穿搭指南》,这些在互联网公司或者西二旗上地软件园上班的这些程序员、产品经理、新媒体运营,就会觉得这不就是我吗?他就愿意去转发。

当然除了行业和职业,我们还可以按照行为习惯来划分我们的听众,也能够得到很广泛的传播。比如拖延症,它就是一种行为习惯。有拖延症的人就愿意去主动传播,因为他也想克服拖延症。

我们再提供一个角度叫做从痛点出发,解决的是听众的问题,也可以增强你和听众的相关性。

比如有一个Ted演讲,叫《改善工作的快乐之道》,它针对的听众就是那些有工作倦怠症的人。很多人工作是找不到意义的,到点上班到点下班,缺少一点点的兴奋,根本不会想着主动去工作或者多做一点。你会发现,在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案例里,涉及到的人群都比较大,不太小众。

所以当你想去做一个演讲的时候,先不着急确定你的主题,你先想一想你的听众是谁?他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能不能让我们的受众尽可能的广一些,或者这些听众的特征中有没有一些共性?比如地域、行业、行为习惯或者是痛点。

PART 2  冲突性

什么是冲突性呢?

就是一群人碰到了一些问题,他急需要去解决这些问题,甚至说有时候有一股阻力阻止他们去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冲突和张力不就体现出来了吗?就像在一部经典的好莱坞电影里面,往往是一个好人想要去救一群人,但是有坏人去阻止他。

举个例子,Ted上有个播放量很高的演讲,叫《内向性格的力量》。它面向的就是那些性格内向的人,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很多内向性格的人觉得自己的内向并不好,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外向一些。

这个演讲想要告诉这些内向的同学,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内向的性格也很好,你不需要去改变自己,不需要去扭曲自己的性格,强行变得外向。内向性格本身也很有力量。

再举个例子,《学校是如何扼杀创造力》这个演讲,它面对的是教育从业者和孩子的家长,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学校的教育制度。它不鼓励学生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以应试教育为主,它想要通过演讲改变的是我们对于教育的思维的方式,包括让大家意识到除了现在学校所培养的研究型的能力以外,更应该注重实践和实操的能力。

你可能会好奇,我们怎么样去找到目标受众身上的一些问题呢?

我们可以从自己出发,你去看看自己身上是不是有一些问题想要去解决。比如苹果手机很多时候号不好,就感同身受了吧;再比如,有的时候空气污染的问题,你是不是很感同身受。

观察自己身边的这些事情,你会找到很多灵感。比如我的用户就经常跟我抱怨:老师我演讲紧张,或者我要做一个即兴演讲,不知道该怎么讲,那我就会把这些内容变成我下一次主题分享的内容,因为这些主题反映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我们去收集用户的抱怨也是一种很好的管理冲突的方式。他们存在怎么样的问题?有哪些疑惑?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演讲来帮助我们的听众,解决他内心的疑惑,回答这些问题

比如,有一个播放量很高的Ted演讲《20岁光阴不再来》,这个演讲者发现很多人总是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演讲者想要告诉他们的是,你不能够等到30岁的时候,还像20岁一样很迷茫。你想要30岁不迷茫,你必须在20岁的时候去做出一些积极大胆的选择和尝试。这个演讲反映的就是特定群体的抱怨:年轻人的迷茫,他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如果你也想让你的演讲有冲突性,我建议你要认真地去观察你的听众所存在的问题,你对这个世界所有的意见、不满或者是用户抱怨。它就是我们在演讲当中可以去重点讲的一些问题或者是冲突。

这就是能传播的演讲的第二个特点,具有冲突性。

PART 3  目的性

演讲,就是让一群人接受你的观点,采取你所希望他们采取的行动。

这些能够传播的演讲往往是有一个目的性的。比如,它有一个号召行动在这里。当你的用户有了一个触动之后,他就会去尝试,如果你只是讲是什么、为什么、不告诉大家怎么做。听完之后他还是不觉得这个事跟自己有关,那他就不会有收获感,也更不愿意去采取行动。

我们怎么样去增强我们演讲的目的性?

首先我们要从初心出发,去阐述自己的愿景,讲一讲自己想要给我们的听众带来怎么样的改变。这种大的愿景其实就像地图一样,让听众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比如,罗永浩的愿景是做最好的手机,超越苹果。当然这个愿景已经破灭了,但是在之前他做手机发布会的演讲的时候还是很能打动听众的。

当然想让听众能够顺利地抵达目的地,除了地图,你还给出指南针。演讲中的指南针就是那些具体的微小的行动。

比如《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交谈者》,里面就给你提供了十种交谈的方法。比如用开放性的问题,不要重复自己的话,你就能够照做,马上就能用,就会有收获感。

在《改善工作的快乐之道理》中,讲者的目标是为了让你在工作当中感受到快乐,他给了五个办法:第一,每天写下三件感恩的事儿;第二,记日记;第三,锻炼;第四,冥想;第五,赞扬别人。

这就是讲者发起这样一个行动的目的。他让你通过这些行动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态,自己能够获得快乐,作者也能够达到它影响你的目的。

总结:演讲传播的底层逻辑。什么样的演讲能够得到好的传播呢?往往具有三个性质:

希望大家记住:演讲,就是让一群人,接受你的观点,采取你的行动。

在这节课的最后,希望大家能按照以下的步骤立刻去练习:

1.想一个演讲主题,要求是和你熟悉的受众有相关性;

2.思考能否优化演讲标题,做到有冲突感;

3.思考你这次演讲的目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