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只是回老家好吃懒做待上七天而已,春节却总能让我回想起以前考试前的心情:在“怎么办,我不想死”和“怕什么,不就是个死”之间来回摇摆。今年本以为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新曲——《春节自救指南》能给我指条明路,然而听过、笑过之后,发现也还是无解。
其实,亲戚们的“教导”并不是很难应付,做出虚心受教的姿态、时时点头称是,总可平安熬过一顿饭的时间。只要自己内心坚定,别人的言语就未必能造成多少打击,而且亲戚们自有自家小孩要操心,对我的担忧决计持续不到第二天早上。
然而来自父母的压力就比较要命。最近几年,几乎每次通电话,我都试图传递出“我一个人也过得挺好”的信息,然而父母还是一味对我的年龄和婚姻前景表示忧虑,没有激烈的批评指责,他们只是默默地通过各种关系来拼命寻找相亲对象。
然而这比骂我一顿更让我难受吧,因为会有心疼和愧疚。我的焦虑,是无法让父母从焦虑中解脱出来的焦虑。
不喜欢的朋友可以不联系、讨厌上司可以换工作、甚至夫妻也可以离婚,唯有父母子女的这层关系,永远也脱离不了。之所以让人痛苦恰恰是因为,父母的爱是真实的。他们的种种念叨和干涉,是出自真挚的爱和关心,是用自己对于幸福的定义来衡量我的人生。因为父母的担心和焦虑都是真实的,我无法对他们的痛苦视而不见。
想起去年春节被广为批判的广告——重病的奶奶握着孙女的手说:赶紧找个好人家嫁了,然后孙女匆匆去某相亲网站登记了。大家都说,这是以亲情为要挟逼迫女性。但是奶奶辈的人是真心觉得结了婚才会幸福啊,她只是希望孙女头顶出现五个字“一定会幸福”而已啊,即便她不说、即便她不“要挟”你,你也知道她心里就是这么想的。你知道亲人心里在担忧什么,从而想尽力消除他们的担忧,这难道不是非常自然的行为吗?虽然并不打算为了结婚而结婚,但无法回应父母的期待,真的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
我也很难去改变父母的观念。我每次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我现在一个人的状态其实很好,我爸最后总会说一句:婚还是要结的。每到这时总有一种沟通不能的无力感。
大概是因为现在的社会跟父母辈年轻时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吧。父母年轻时的社会更单调一些、个人的选择更少一些,大家毕业之后被分配工作、拿差不多的工资,看一样的电视剧、听一样的歌,走差不多一样的人生道路。娱乐那么少、人与人的同质性又那么高,出于经济或生活的考虑,也许比较容易有点好感就谈婚论嫁吧。
可是现在是个多元又丰富的社会啊。人群在日益分化为各种小圈子:某个人单曲循环的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闻所未闻的外星歌曲;某个人在朋友圈转发的帖子,可能就是另一个人嗤之以鼻的”智商税“;更别说电视剧界盛行的”美剧>日剧>国产剧“的鄙视链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了解、甚至产生共鸣,比以前要难多了。
单身男和单身女两个群体似乎对恋爱也有相当大的分歧。女生说:都不会认真来追我,没诚意,拉倒吧。男生说:追女生太累,万一追不到又是白费劲,算了。说到底,现在这个社会,能代替恋爱来填补我们时间的东西太多了。小说、影视剧、游戏、直播、各种兴趣爱好……人们日渐以自己为中心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宇宙,就连情感需求都能得到虚拟的满足,向真实的他人寻求慰藉的动力就渐次下降了吧。
记得有一项研究显示,现代人对于亲密关系的质量要求要高于过去,但是在亲密关系上投注的时间要少于过去。挺讽刺的悖论,我们期待着别人能真正了解我们、包容我们,但我们又不想耗费多少时间去了解别人、迁就别人。
无论做多少次解释,父母大概已经不能理解,我们这一代有太多种人生选择,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独特的人生轨道,每天我们在自己的轨道上飞奔,速度越快、改变我们轨道所需要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两条轨道想要合二为一也就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