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家乡,十年如一

这个国庆节回家了,比往常更早一些。待的更久,比春节在家的时间还长。

十年前,16岁,中学的假期都在田间地头度过。

正值秋收季节,地里的花生,玉米熟透了。

十年前种地不能够供应我和弟弟上学的花费,父母种上庄稼以后就出门打工了,终于熬到了前几年我和弟弟学成工作。也算轻松了不少,不必再加班加点的工作,每天超过10小时的汗水。

前两年一家人可能在4个城市,只有春节,才能吃上一顿团圆饭,直到那年天津港爆炸,而那天我结婚了,父母便回家种了一大家子的十几亩地。

春天播种倒比较轻松,机器完全代替了人工。十年前,拖拉机在前面腾腾的冒烟,后面跟着大人在往土里丢花生,玉米。

随着时间,花生玉米发芽,曾经的夏季,晌午过后。父母小憩一会之后变下地锄草,为幼苗保护好土壤里的养分,要是草长大了,就会幼苗的周围打上农药。

这可是个技术活,幼苗间距如魔方的四周,要把农药尽量的喷洒到草上而不污染到庄稼之上。

现如今,人们已经很少在下地锄草了,只是喷洒农药还是一件大工程。

过后,从幼苗的成熟的2个月左右,算是清闲了,这段时间父母就会到城里住上一段时间,陪着年幼吱吱学语的孙子享受一段天伦之乐。

期间的庄稼有没有个好收成就全靠老天了,十年如一。

国庆节来了,正好花生和玉米全部在这个假期成熟了,今年更是熟透了。

没有上班的束缚,节前几天就回去了。

整个假期被阴雨笼罩,好了喜欢待在家的人,而害苦了田间地头的农人。

下雨了,地里着实被湿润的透彻,收割的机器无法进入地里。

十几亩的花生和玉米只能像十年前一样,全靠人工收获,而且还只能在这一两周内完成,不然成熟的果实会在雨水的浸泡下再次发芽。

人们就只能纷纷赤脚下地收获,地里着实湿润,一脚一个坑。

泥坑的深度要比都市里的那些时尚女郎的高跟鞋还要高出几厘米。

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

矗在泥土里,水马上就覆盖了小腿的周围。

下着雨的秋季,有点凉了。

这样的环境下,硬是要弯着腰干上几天,才把花生给全部薅出来了。

然后就是更大的问题了,要用十年前的拖拉机把花生给拉到家门口,加班加点的给清理干净,好在农村现在路比十年前好太多了。

只要开车技术好,就不再担心路上回不去了。

十年前,泥路坑坑洼洼,拖拉机还不能装太多,遇到泥坑,还要靠人力来推车。

现在只用在地里推就好了。

花生弄好,玉米还在地里,地头的水深过了小腿,不知何时天空才会放晴。

十年前如一日。

村里人大多都开上了小汽车,消费也更方便了。

只是大多人还是只够温饱,小康生活似乎还在盼望着呢。

田间作物的成长,大部分还是只能靠风调雨顺,散落的地块,东一棒槌西一榔头。

没有大面积的种植条件,耗费的人力物力还是十年如一。

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收入十年间还是那么多。

只是各种消费的地方却多了不少,村里差不多每户人家都通了网络和高清电视,人们也用上了煤气。

所有的少则每年几百块,多则每年1000来块。

收入还远远没有赶上消费升级来的快。

孩子们都更集中在镇上的小学上学了,通往村里的校车免去了接送孩子的麻烦。只是这又是每个月几百块钱的支出。

有赶上政策的村镇,引入了工厂,种植合作社。人们在农闲的时候,还可以去合作社打工。

微薄的收入补贴上学的孩童。

收入和支出的不平衡,依然是农人贫困的根源。

而收入来自田间地头,却没有人为了这个中国最庞大的群体推出各种能够风雨无阻的机械。

70多年前,改变农民和工人的阶级,焕然一新的生活,好像一去不返反了。

这一波移动互联的革命,在农村这个中国最庞大的群体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只因为,田间地头的农人,不需要指尖的感触,只需要土地能够生长出饱满的收获。

而这一领域,一直都是空白。

十年前,养猪发家,十年后似乎这一代还是只能养猪。

十年如一日的那个家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朋友间的小聚,在大城市里就是一种放松。灯火阑珊处,我们或小酌或畅饮,一切都在情意中诉说各自的故事。 我们几个的聚会...
    蜜觅奇点阅读 1,430评论 0 2
  • 每次我出门之前,元宝都要千叮咛万嘱咐:“妈妈,别忘带手机,别忘带水杯,别忘带钥匙,别忘带围巾,早点回来,注意安全!...
    水鸟千斩翼阅读 832评论 0 0
  • 临睡前刷了一下微信在正常不过,突然看到一个视频就点开了。视频时间不长,大意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异乡打...
    火上的冰116688阅读 1,41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