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初三了,这学期,我明显看到了儿子的懂事和勤奋(当然,勤奋还差一点点),不过他进步很大的:从月考排到十八名,到半期考试排到了第七名。
对于儿子的成长,一路走来,有些心酸,甚至有时我也会深深地自责。
虽然儿子从小都在我身边,感觉不缺少对儿子的陪伴,但在儿子小时候,我却忽略了儿子学习习惯的养成。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总感觉儿子都能接受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而事实上儿子的接受能力确实很强的。而此时的我却忽略了细节的培养。那时孩子的爷爷经常都在我们家住,孩子爷爷的电视瘾很大。经常的画面:孩子在做作业,爷爷在看电视。而我碍于情面(农村的公媳婆媳关系,我难以启齿),没有制止爷爷看电视,也没有把儿子带去另外的房间。虽然我知道这样对儿子很不好,但我却默默承受。而最终我的沉默害了儿子:多画面的电视,儿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我并不责怪爷爷,他们那一辈养孩子: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能让孩子读书已经很不错了。那时很多家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早早地辍学,能读书的孩子所谓的学习都源于自己,而那时的社会对孩子并没有这么多诱惑。而今天,电视媒体网络视频等对孩子的诱惑力太大了(其实对于大人诱惑力又何尝不大呢?)
就这样,儿子的小学勉强读完了(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都排在中间,但我知道儿子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我找了点关系,让他在城里的三中读初中,并且进了好班,最重要的是必须住校,我在农村上班。原本是想让儿子起步高点,让儿子在竞争对手强的班级里找到自己奋斗的起点。而此时的我却忽略了这种班级的学生都很自律,而我的儿子在学习上就缺少自律。
我们都说名师出高徒,但高徒也必须取决于自身的自律和勤奋。说白了,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三中的那一年多,儿子找不到方向了,也被有些老师排斥。儿子的学习习惯更差了,越发没有兴趣了。
我把儿子从三中接回农村中学,自己的身边。我不只一次的想着:我的儿子,情商很高,也很善良。小时候,他常唱着“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他唱着还行动着。母亲节——他会想着亲手为妈妈做点小礼物;母亲的生日——他会想着给妈妈一份惊喜……这样的儿子怎么就会差了?
不良习惯的改善是需要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儿子的教育有批评教育也有鼓励教育。但我很清楚鼓励教育胜过批评教育。我们所谓的批评教育,太多时候,都是情到深处,不能自控。而太多时候,批评教育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不愿与你交流。
最痛的一次批评教育: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一开始,可能是新鲜,儿子还算“勤奋”。中途的某一天,儿子的数学作业一塌糊涂,一问才知他听的课囫囵吞枣。数学老师的严厉批评加上我的情绪失控,我打了他两耳光。瞬间,他的眼泪簌簌流了下来。此时的他——青春叛逆期。虽然,他并没有言语叛逆我,但他的眼神告诉他叛逆了。
我很后悔这样教育他,尽管在我的教育下,他重新听了网课,很好的完成了作业任务,但我知道他心里有不服。
在他重新学习期间,我也在自己的房间里反思了自己。那天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睡,很晚了,我打开台灯,给儿子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信。
信的内容,从儿子出世写起,倾诉了我对他的爱和期望,也告诉他,人生需要奋斗。
信写好了,儿子早已睡了。我轻轻走进儿子的房间,把信悄悄地放在他的书桌上。我希望第二天儿子看到这封信,能有所感触。
这次之后,我也发誓:少用批评教育孩子,真正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之后,儿子确实有所好转,尽管有时也有不顺,但我很清楚,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何况,好习惯的养成年龄,儿子早已错过。但相信,每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养成好习惯,只要坚持着。
现在,儿子在学习上慢慢找到了自信,也很乐意把他在学校里的点滴与我分享,我也在不断的鼓励着他。
儿子,前进的路虽然很艰辛,妈妈希望你一直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