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古战场文
辽阔啊,平旷的沙漠无边无垠,天高地远,不见人迹。黄河如带子一般曲折盘绕,群山交错纵横,暗淡凄惨,风声哀号,日色昏暗。野草枯黄,天气寒冷得像是下过霜的早晨。飞鸟疾飞而过,不做停留;野兽仓皇逃离,离散失群。庭长对我说:这里就是古时的战场,曾经有军队在这里覆没。天阴下雨的时候,常常听见鬼哭的声音。令人痛心啊!这里是秦时的战场?汉时的战场?还是近代的战场呢?
我听说战国时齐国魏国征兵戍守边境,楚国韩国广开兵源,招募士卒。士兵们万里迢迢地奔赴战场,连年暴露于日晒雨淋之下,清晨在风沙四起的草场上放牧,深夜从结了冰的河面上穿渡。天地辽阔广大,不知哪里才是归路。把生命交给刀刃枪锋,满怀的愁绪向谁倾诉?自秦汉以来,边境常有战事,中原凋敝破败,没有哪个朝代不是这样。古人说边境上如戎,夏一类的少数民族是不抗拒朝廷的仁义之师的,而现实中却是礼仪教化不为所用,武将的奇谋却屡屡得以施展。用兵的诡道奇谋与仁义道德不同,用礼仪教化来安抚四方被认为是迂阔的空谈而荒废不用。
唉,可叹啊!我想,当北风席卷沙漠的时候,胡兵便伺机进犯。主将骄傲轻敌,在辕门仓促应战。旷野中竖起军旗,军队往来部署。军法严厉,士卒们心中恐惧,将帅们威风凛凛,士卒们的性命却十分微贱。锋利的箭头射穿了骨头,猛烈的风沙迎面袭来。敌我相搏的惨烈场景,让山川为之瞠目震惊,喊杀声震裂江河,气势迅猛如同惊雷闪电。至于在天气阴沉,彤云密布的日子里,凛冽的寒风肆虐在边塞之地,积雪没过了小腿,胡须上结满了冰碴,猛禽都藏进了窝里,战马也徘徊不前,士卒们的冬衣棉服内毫无暖气,天气已经到达了能冻掉手指,冻裂肌肤的程度。这让人无法忍受的寒冷,正是老天对于强悍的胡人的帮助,他们凭借着肃杀之气,前来抢劫屠杀。他们肆无忌惮地劫取军用物资,侧面袭击士卒。边地传来的消息往往是都尉刚刚投降,将军又战死疆场;士兵的尸体躺遍了大河两岸,鲜血注满了长城的洞窟。人死了就谈不上谁贵谁贱了,都是一并化为枯骨,那悲惨的状况,还能说得完吗?
鼓声衰落下来啊,战士的力量已经用尽,箭矢射完了啊,弓弦也在厮杀中断绝,白刃相搏啊宝刀折断,两军相迫啊生死相决。投降吧,将终身沦为夷狄;拼死吧,尸骨也将暴露在沙场。鸟无声啊,群山寂寂,夜正长啊,寒风凄凄,魂魄不散啊,天气阴沉,这个地方是鬼来神往,阴云密布。日光惨淡啊百草不长,月色悲凉啊映着白霜。世上还有什么像这样让人伤心,不忍目睹的景象吗?
我听说,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曾经率领赵军大败林胡,开辟国土千里,使匈奴的败走奔逃;而汉朝倾全国之力抗击匈奴,结果却落得个国家才钱财用尽,老百姓疲困不堪的下场。这其中的关键只在用人罢了,哪里是在于军队的多少呢?周朝驱逐猃狁,把他们赶到北面的太原,在北方筑起了城墙,军队全胜而还。回来后饮宴欢庆,记录战功;君臣之间和乐安闲,彼此爱护。秦朝修筑长城,关塞直到海边,而生灵为之涂炭,长城脚下累死的百姓尸骨数也数不完。汉朝攻打匈奴,虽然取得了阴山,但是终究是死伤惨重,横尸遍野,功劳弥补不了灾患。
天下这么多的百姓,谁人没有父母?尽力供养,还怕他们不能长寿。谁人没有兄弟?彼此相爱,如同手足?谁人没有夫妻,彼此相敬如宾,相爱如友?活下来是谁的恩?战死了又是谁的错?是生是死,家人却不得而知,偶尔听到些传言,也仍然是将信将疑。他们内心充满了忧郁,只能在梦中和亲人相聚。亲人们洒酒祭奠,望着天边哭泣。天地为他们哀愁,草木为他们悲泣。吊祭之情如果不能到达,战死的孤魂将在何处依附?大战之后,必有凶年,百姓也将要流离失所。唉!可悲啊!是时世造成的呢,还是命运造成的呢?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又能怎么办呢?只有施行仁政,用礼仪教化来规归化四夷,才能让他们为天子守卫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