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5后,从小在城市长大。小时候,跟着姥姥回农村。麦地里,姥姥叹着气说“你们这代不行了,连秧苗都分不清。”回到家,妈妈给我换洗衣服。姥爷说“你们这代不行了,想当年我9岁就去中药铺当小伙计,做饭洗衣样样在行。”
一路走来,我在不同的年龄读过各种针对80后的代际研究,大多贬大于褒。小时候的电视报纸把我们这一代比作“小公主“、“小皇帝”,说我们被宠坏了,不知道节约,不懂分享,以自我为中心,考虑自己多,考虑别人少。我上大学时,写过一篇研究80后消费观的论文。查到很多资料说,相对于上一代人量入为出的消费观,80后则显得激进前卫,缺乏理性。比如信用卡风靡大学校园,“月光族”变身都市新人类。直到十多年前,在国家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冲在前线的“80后”官兵奋不顾身、力挽狂澜。媒体纷纷说:80后长大了,他们也是社会中流砥柱,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不堪。
终于,90后登上历史舞台,站在风口浪尖,成了众矢之的。长大的我们也时不时地装出前辈的样子,指点几句:“90后不行,垮掉了”。然后,也是在抗洪报道中,记者们指着他们的身影说“这是我们的英雄!”
前段时间,我认识了一个90后小孩。聊天的时候,她不屑地说:“00后不行,不靠谱!”
大概每一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小的时候,被老一辈的人说“你们这代人不行了。”长大了,就回过头来倚老卖老:“现在的年轻人,自私自利,真不像个样!”毕竟执掌话语权,也要论资排辈。那么,到底是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一代强过一代呢?
1.来路上我们都曾一个模样。
一个长辈,年轻的时候去广东转了一圈。回来后,留长了头发,穿上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摇身一变,成了80年代的时髦青年。长辈的父亲不高兴了,大骂他像“二流子”,撕破了喇叭裤,摔了眼镜,又逼着他到理发店剪掉了头发。
这位长辈的女儿今年已经23岁了,长得甜美可爱,喜欢赶时髦,穿衣搭配颇有一套。前几年,女儿买了一双流苏短靴,长辈看不过眼,趁着女儿不在家,操起剪子剪掉了流苏,满意地把靴子看了又看,还向家人夸赞自己的劳动成果:“瞧,这多利索!”。前些天,女儿脖子上戴了个流行的项圈,长辈又发火了:“好好的人,套个狗圈干嘛?”女儿哭笑不得。
其实,与其说这是代际的差异,不如说是生命不同阶段的差异。
你我都曾是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曾经历过充满激情与幻想的青春。父辈在对我们频频摇头的时候,却忘了自己也曾留过飞机头,穿过喇叭裤,忘了自己也被更老的一辈骂过、责备过。我们在嘲笑看《小时代》的孩子们太幼稚的时候,却忘了自己也曾追过《梦里花落知多少》,也曾为赋新词强说愁,憧憬诗与远方。来路上有你我他的影子,来路上我们都曾一个模样。
2.去路上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时代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每代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了与前人不一样的风景。
代际的差异正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如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极度短缺,那一代人买粮食用粮票,买油用油票,买肉用肉票,买辆自行车还得用票。进入市场经济后,物质极大的丰富。米面粮油,品牌种类多得不得了。自行车有公路车、山地车、死飞车,有可以变速的、可以折叠的,要多少有多少。现在,我们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点击鼠标,在家里就能买到地球那头的东西。是的,社会进步让我们这代人享受了更优越的物质条件,我们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没受过饿、没吃过苦,却不一定如温室的花朵那样脆弱不堪、不可救药。无论哪一代人,都不应该因为时代赋予的优越条件而饱受指责。
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时代不同,不存在可比性。物质条件愈来愈好,社会分工逐步细化。辨不清地里的秧苗,并不是什么过错,不做农民,学习别的本领,从事别的行业照样能养家糊口,服务社会。9岁不会洗衣做饭,也不是一无是处,做不成药铺的伙计,还有更多的职业可以选择,比如做HR、程序员、工程师等等,一样能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不一样的我们造就不一样的世界
朋友安安装修新房,买了扫地机器人和洗碗机。家里的老人知道了,纷纷摇头“现在的年轻人都懒成什么样子了!扫地、洗碗都懒得干。”
安安说,现代科技改变生活,节省了时间和劳力,我们为什么不接受?我用洗碗、扫地的时间去看书、工作,或者喝咖啡、晒太阳、给花浇水、参加健身。工作闲暇,我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有什么可责怪的!
代际的差异促进了社会进步。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在一代人对上一代的反思与否定中获得。这样的世界才丰富多彩。反过来说,一代重复一代人的生活,不一定是好事情。比如人类固守着钻木取火的原始方式,那么火柴、打火机是不是就不会推广开来?比如我们固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法则,那么生活是不是因此少了些乐趣与色彩?
不要把时代映射在一代人身上的特色当成这代人的劣根性。否认一代强过一代的事实,就否认了整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精彩。没有哪一代会真正倒下,没有哪一代能躺在时代的温床上安逸一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着每一代人努力创造各自精彩的世界。